没钱也能先看病,基层有了“处方集”,53种病不需输液,单独二孩平稳“落地”……过去一年里,安徽省卫生计生新政频出。近日,省卫计委组织举办新闻宣传研讨会,对去年全省卫生计生行业的“新鲜事”进行了盘点,评选出该年度“卫生计生十大新闻”。
1.县级及以下医院试水“先住院后付费”。去年12月,安徽省在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启“先住院后付费”诊疗模式试点,将住院的参合农民、“三无”人员、需紧急救治的患者,都纳入服务范围,实现住院费用“可预交、透支、延付”。试点前期,每县至少要在1所县级公立医院、2-3所乡镇卫生院开展试点,今年4月前,此举将在全省县级医院推行,并在乡镇卫生院扩大试点范围,城市医院也将逐步引入此诊疗模式。
2.试点基层“处方集”,规范诊疗用药行为。去年年初,安徽省在肥西、长丰、肥东三县村卫生室试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方集系统项目”,遴选出感冒、咳嗽等50种门诊常见病,根据病症设计出推荐用药名录。试点以来,成效明显。去年7—10月,三县村卫生室医疗总费用为1511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0.6%;抗生素二联使用率、激素使用率、维生素使用率和静脉输液率去年10月较1月分别减少26.9%、23.3%、19.8%和34.5%。
3.基本药物目录“归一”,适用所有医保制度。去年2月,安徽省整合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安徽省补充药物目录,城镇医保及新农合报销目录,以及医改后的基层医疗机构药物目录和县级医院药物目录等,出台了包含1118种药物的“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基本用药目录”,适用于全省所有医保制度和公立医疗机构。其中,村卫生室须100%使用目录中的国家基本药物。
4.医用耗材实行网上集中交易,首批交易耗材降价近两成。去年7月起,安徽省开始实施医用耗材网上集中交易,明确全省县级及以上政府、国企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必须参加医用耗材网上集中交易,鼓励其他医疗机构参加,实现医药耗材交易的“全程直播”、“阳光低价”。去年11月,安徽省首次医用耗材集中交易结束,首批血管介入类等四类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19%。
5.出台门诊输液“负面清单”,53种常见病不需输液。去年8月,省卫计委明确提出了输液的八项指征,并列出了门急诊53种常见病不需输液的“负面清单”。截止到去年11月,全省省级医院门诊输液率从3.92%下降到3.75%,市级医院门诊输液率下降15.42%,县级医院门诊输液率下降8.48%。
6.建立村医风险金,共担执业风险。去年7月,安徽省决定,按每个村卫生室筹资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建立由省、市(县)、个人出资,县级统筹的村卫生室医疗执业风险分担统筹资金,专项用于村卫生室发生医患纠纷时的医疗赔偿,为全省5万多名村医行医减少“经济赔偿”的后顾之忧。各县于去年10月1日前运行。
7.调查三级医院“群众满意度”,公布调查结果。去年,省卫计委连续“晒”出41家三级医院第一、二、三季度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服务态度不好”名列群众不满意各选项首位。根据调查结果,省卫计委分别向41家医院发送了个性化的反馈意见,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对不作为的医院通报批评并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
8.试点县医院“临床路径+病种付费”,控费保质。去年9月,安徽省在桐城、天长、太和、怀宁、宁国、庐江的6家县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遴选出112种适合县级医院开展的病种,试点县可以在这些病种中选择60—80种进行试点。 “县级医院实行‘临床路径+按病种付费’,不仅可以控制过度医疗,也可杜绝医疗\‘缩水’。 ”省卫计委主任于德志介绍,去年9—11月,6家县级医院相关病种平均入径率已达61.26%,平均住院日从9.83天降为8.99天。
9.再晒大医院 “账本”,47家三级医院“同台比拼”。去年12月底,安徽省再次“曝光”全省47所三级医院和省直医院的核心数据。透视“门急诊次均费用”、“出院患者次均费用”、“门诊输液率”、“CT检查阳性率”等就医指标,谁家看病贵,谁家诊疗不规范“一目了然”。于德志表示,此举在引导患者到质量优、费用低、管理好的医院就诊的同时,也可以倒逼医院管理者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10.“单独二孩”平稳“落地”,2万多对夫妇领生育证。去年1月23日起,安徽省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为使政策平稳实施,省卫计委指导各地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警,全面启动网上证件办理系统,同时,强化计划生育避孕药具服务和管理,优化避孕节育服务,认真做好再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8000多对夫妇领取了单独二孩生育证。
本报记者钱程陈昌清
新闻推荐
夏天日长,支行行长大杨喝完稀饭,刚5点一刻。他推出电动车,冲追出屋的媳妇摆摆手,骑上车,走了。路上碰到相熟的叔叔大爷、姨娘婶子,大杨总是礼貌地停下车,寒暄几句。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杨树村有个杨...
和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