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程茂枝)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提高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亟待解决。 《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产城融合、强化要素保障等几个方面回应了上述问题,将在诸多领域开展改革试点。
争取“镇级市”试点
根据方案,未来省会合肥将被打造成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芜马、安池铜将被培育成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组群,黄山、池州将被打造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此外,省政府还将支持蚌淮(南)、宿淮(北)一体化建设,支持安庆、蚌埠、阜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县城、重点镇的建设管理被提到新的高度。以“三治”(治脏、治乱、治违)、“三增”(增强功能、增加绿量、增进文明)为突破口,提升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小城镇特别是全国重点镇差异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充分发挥人口聚集型、交通枢纽型、历史文化型和特色产业型中心镇功能,开展建制镇示范试点。
安徽省将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将适时适度跨市调整行政区划,优化区域中心城市布局;“一市一区”的设区市将根据需要争取适当增设行政区;扩大市区和县城关镇及重点建制镇管辖范围;通过“撤乡并镇”等方式,适当减少乡镇数量;选择若干镇区人口10万左右的建制镇,争取开展设市模式试点;做大做强中心镇,促进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
建设宜业宜居城镇
城镇化过程中,产业支撑是关键。方案提出,将提升产业竞争力与促进就业并举,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推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充分就业。以推进开发区产城一体化试点为突破口,完善开发区城市功能,建立开发区与城镇一体化布局和联动发展机制,努力建成现代产业基地和宜居宜业新城。
城镇的功能要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坚持先地下后地上、软件与硬件并重,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积极推行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科学有序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科学编制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绿地系统、水系等规划,建设“海绵城市”。到202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设区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三线三边”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垃圾污水治理、建筑治理、广告标牌治理、矿山治理和绿化提升行动。
创新农村“三地”管理
土地问题是农民最关心的话题,也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方案提出,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机制,2016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支持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加大对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金融支持力度。此外,安徽省还将根据中央批准的方案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土地供给机制改革也将适时启动。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面,安徽省将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核实和确权登记,摸清“三资”存量、结构、分布和使用效益等情况。构建村级集体“三资”新型经营实体,以经确权评估的集体资产资源、集体经营收益、各级政府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整村推进的土地收益等作为资本金主要来源,成立经济实体(有限责任公司),按照“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民主管理、利益共享”原则,经营农村集体资产。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和资源的资本化、市场化和股份化。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今年以来,宿松农商银行以改制挂牌为契机,充分发挥本土银行优势,深化服务理念,做小微企业的娘家人,助推县域经济稳健快速发展。截至8月末,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75616万元,比年初增加27312万元,增量占...
和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