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张倩通讯员程在俊
“现在地里的蔬菜都已经销售完毕了吧?”“对,一周前就卖完了。”“那得抓紧时间翻地了。 ”7月8日上午,安徽泰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必兴正在组织6个负责人召开公司内部会议,研究统一安排种植进度的事宜。像这样碰头会,他们每月要开两三次。
“单打独斗”困难多
吴必兴和其余5个负责人都是和县当地的种菜大户。今年4月,老吴牵头联合老东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马鞍山萧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其他新型农业主体一起,组织成立了安徽泰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抱团”一起种菜卖菜。如今,公司已整合土地10000余亩,同时,各合作社也分别把自家前一季蔬菜水果销售完毕,统一整地、播种、施肥,就等着9月中旬联合上市了。
提及成立公司的初衷,吴必兴深有感触。“在当地咱们是大户,蔬菜质量好、产量高,理应能卖个好价钱。可是大家各卖各的,没有统一的定价,外地商贩过来收菜时,就会不停压价,各家菜农有时会比着降价,到头来损害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利益。 ”吴必兴说,他专门算过一笔账,小商贩收菜每斤至少砍价五毛钱,以他合作社每年蔬菜产量180万斤来算,一年就得损失近百万元。
产业链条短、产业横向度低,一直是规模偏小的合作社始终无法逾越的一道“坎”。公司成员之一、马鞍山萧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琳回忆说:“去年有个南京客户来我这收菜,他希望我能配齐辣椒、茄子、西红柿、花菜等七八个品种,但我这只有单一的两三种蔬菜,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白白让生意泡汤。 ”提起当时的尴尬场景,他至今都觉得十分可惜。
两年前,面对马鞍山一个大超市抛来的蔬菜大订单,老东圩蔬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周能春也表示不敢接。“能到超市卖菜固然好,可是超市都是一个月才结一次菜钱,我们小规模的合作社资金周转就很困难。 ”
这些公司创建“元老”均认为,单个合作社很难直接满足大客户的需求,如果成立联合体,凝聚大家的力量,一起闯市场,将会化解这些难点。可以说,公司的成立并非偶然,而是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催生的产物。
以小聚大谋求话语权
联合发展,筹码大了,“身价”高了,说话的分量自然就重。上个月,吴必兴和几个理事长一起专门和肥料厂家进行了对接,厂家不但负责送货上门,而且价格也比之前单买每袋便宜20元。 “单我家的550亩地,用肥一季下来就能省下5万块! ”老吴高兴地说。
周能春表示,接下来,他们还要和农药、种子公司谈合作,联合起来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化生产,比原来至少能节约生产成本10%以上。
“合作社联合,丰富了产品类型,增强了综合竞争力,和客户谈判合作时,我们有了更多话语权。 ”老吴称,目前全公司共有蔬菜产品20余种,等九月中旬蔬菜上市开始,卖菜不用再经过“菜贩子”这个环节,菜价每斤能提高0.5—1元不等。现在,杭州已有一个大型菜品配送中心已向他们抛出合作的“橄榄枝”。
关于公司内多个合作社产品品质不一的情况,老吴他们也提出了解决方案:“我们专门去城里请了10多个专业蔬菜分拣包装人员,根据大小、形状、颜色、成熟度等,把蔬菜瓜果分成一、二、三级,不同级别不同售价。 ”
为打造自己的品牌,公司还在工商部门注册了 “青园绿野”、“老东圩”、“尚鲜家”等6个品牌。
规范章程为长远发展
为使联合体朝着理想的目标稳步发展,六位负责人又“合计”出了联合体的发展章程,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总的来说,要求成员单位必须统一销售,不能私自接单。包装上也必须统一。 ”吴必兴解释说。
目前,公司已投入资金200多万,购入多辆冷库保鲜车辆,建有二代日光复式温棚7000亩,一代日光棚2000亩,露地蔬菜面积3000亩。通过资源、信息共享、“抱团发展”,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6000万元。
“让分散的合作社凝聚起来,这有利于合作社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提高市场竞争力,未来合作社强强联合是个趋势。”吴必兴说,现在还有30来家合作社正看着他们呢,等公司做出成绩,肯定会有越来越多新型主体加入进来。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王明存明发集团(马鞍山)实业有限公司在和县乌江镇西联社区实施明发乌江新城建设,因土地指标不能满足项目开发,乌江镇政府竟然以流转农地的方式圈地,供企业备用,由此,导致大片土地荒芜,甚...
和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