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闻 彭山新闻 仁寿新闻 丹棱新闻 青神新闻 洪雅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眉山新闻 > 正文

眉山川剧团与我的祖父、父亲 朱卫红

来源:眉山日报 2019-02-24 01:01   https://www.yybnet.net/

朱家枢 摄1982年,朱家枢在画人口普查宣传画。

熊朝东 摄我的祖父朱惠光演出时坐在指挥台上指挥乐队。

朱家枢 摄著名书法家伍中一先生亲自为朱惠光的墓碑撰书二联。

一天和老爸闲聊,说起眉山川剧团的历史,老爸越聊越有兴致,话题追溯到了剧团的成立和剧场的修建。

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全地区只有一个京剧团,位于当时的东狱庙(现在的川剧团所在地)。但眉山人还是喜欢自己的地方戏,所以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发形成的川戏玩友会或俱乐部。外地的专业川戏班子也经常来眉山演出,父亲记得一个叫“新又新”,一个叫“雅南剧部”,每次来就在东狱庙演出,场场爆满。当时流行一副对联:“东狱庙唱大戏南腔北调,纱縠行买夏布冬暖夏凉”。

当时多悦镇有个“长啸川戏俱乐部”,就是由我祖父朱惠光一手创办起来的。祖父生长在民国初年,当时社会上吸食鸦片、赌博成风,朱家祖辈怕年轻人误入歧途,便培养他们学习川剧,专门请了当时的专业戏班里的上手师(琴师)伍福山常年住在家里教我祖父,还为他购置了川剧所需的全套乐器。

祖父学得非常用心,出师以后每年夏天借学校放假便自筹资金在学校开办川戏班。还在社会上招聘了有专业水平的艺人到培训班上课。

几年下来,便有了一个半专业的演出队伍。俱乐部就是由这些骨干和一批流浪艺人组建起来的,每天都在镇上或者其他乡镇演出,很受欢迎。父亲朱家枢从小也跟着祖父耳濡目染,加上对美术的天赋,父亲便做起了俱乐部的美工,在祖父的带领下制作演出道具和绘制舞台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在政府的鼓励下,俱乐部排演了《白毛女》《红杜鹃》《僧妮缘》等剧目,在区乡巡回演出,名声大振,被地区文化主管部门看上后便调到城里演出。当时政府正在筹划成立县川剧团,文化主管部门便选中了“长啸川戏俱乐部”,由我祖父任代表(团长),牵头创办眉山县“群乐川剧团”。这便是后来的眉山县川剧团的前身。

从此,“群乐川剧团”在当时的十字口火烧坝用竹子、晒垫搭起的简陋剧场里面开始了售票演出。成立伊始,剧团生活十分艰难,每天收入只够吃瓢儿菜稀饭。但是不管生活如何艰辛,这群热爱川剧艺术的人没有想过放弃,一直坚持学习、排练和演出。一遇到下雨天全体演职员还要从河坝拉沙土来填场地,否则观众就要坐在水凼凼里看戏。

1952年,“群乐川剧团”正式批准为民营公助的眉山县川剧团,祖父被任命为副团长。

20世纪60年代以后,工商业实行国有化,这时剧团才被批准为国营眉山县川剧团,由县文教局主管。此时祖父辞去了副团长一职,专心任鼓师并带徒弟。

1995年,80岁高龄的祖父和他的徒弟、玩友们一起唱玩友时突然心力衰竭而去世。祖父是在他钟爱了一生的锣鼓声中去的,最后一刻手里还握着他的鼓槌,他上山入土那天,亲人、徒弟、玩友们也是敲打着川剧锣鼓送祖父这最后一程。可以说祖父这一生是为川剧而生,为川剧而亡!祖父去世后,著名书法家也是我祖父生前好友伍中一先生亲自为祖父的墓碑撰书二联:“梨园少哲艾,乡里失先生”,“毕世苦耕耘,桃李满园多拔萃;九泉应含笑,子孙三代尽贤能”。

新闻推荐

“村晚”小舞台 唱响东坡乡村振兴“主旋律”

受表扬的好儿媳成为女儿的好榜样。村民认真看“村晚”。“村晚”的美,是传统文化的苏醒,是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是美...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眉山川剧团与我的祖父、父亲 朱卫红)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