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应泉唱起川剧很投入。
采访中,年逾古稀的廖应泉在杆子上轻松压腿。
本报记者 向哲 摄
他6岁学艺,
66年的川剧历程,
初心不改,
将川剧的热爱,
由父辈传递至晚辈,
将对川剧的热爱融入了骨血。
步入古稀之年,廖应泉仍然活跃在川剧舞台,位于正西街的眉山川剧团,背后的一个小巷里,在每个星期天,廖应泉都会早早地骑车来到这里,泡一壶茶,随着合奏响起,脸上泛起笑容。
廖应泉1946年出生于眉山,今年已经72岁了,“我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川剧团的演员,我从小便跟着他们跑剧团,每当有演出时,特别是演川剧团当家剧目《白蛇传》时,剧团里挤得站都站不下,演员还没出来,光是舞台设计就引得台下阵阵掌声。”
回忆起往昔眉山川剧团辉煌的岁月时,廖应泉一脸陶醉。“现在的年轻人很难体会当时我们的感觉了,在当时,能听一出好戏,可比吃一顿大餐还过瘾哩,我们对好演员的喜欢不亚于现在的‘追星族’们。”廖应泉笑着说。
由爱而生的追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把川剧唱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川剧是结合了舞台艺术、舞蹈形体、杂技功夫乃至嗓音等的一门综合艺术。从学艺开始,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练基本功,当时我主要出演的‘文武生’等角色。”这一练便持续了60余年。
时至今日,每天早上吃过早饭后,廖应泉便走到小区外的体育锻炼区进行压腿、伸展等一系列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双腿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长时间走路,尽管如此我还是每天坚持着这样压腿、蹬腿,说来也怪,练着练着,腿的问题开始有所缓解了。”
担忧川剧的传承
退休了,廖应泉也离不开自己热爱了一辈子的川剧,“平时在家没事的时候,我就把我珍藏的川剧拿出来听一听,看一看。我现在最担心的是我百年之后,我的这些‘宝贝’应该怎么办。”廖应泉玩笑着对记者说道,记者却深深感受到了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对川剧的热爱。
谈到未来对眉山的川剧事业发展有何期待时,廖应泉对记者说得最多的还是希望川剧能得到复兴、传承。
“现在的电视、网络对传统艺术的冲击非常大,很多年轻人都不喜欢这个东西了,任何艺术,没有观众,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廖应泉说,“川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应该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但我作为一名老去的川剧演员,很多时候我都感到有心无力,因此,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喜欢川剧、热爱川剧、将川剧艺术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下去。”
新闻推荐
黄鹤鸣。演奏用的钢指套。在眉山的公园散步时,总能碰到这样的场景:一位白发老者背手徐行,听着随身听播放的川剧桥段,还摇头晃...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