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凯和他的稻田。
返乡创业缺技术,少经验
□本报记者 樊邦平 文/图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青年群体,他们是中国农业未来的接班人。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农业领域渐渐迎来了青年返乡创业潮。但作为新兴农民,他们在种植技术、市场预判乃至农业管理等方面都还欠缺经验,常常面临发展难题。近日,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就遇到了这样一位经历过波折的“新农人”。
80后小伙有点懵 返乡务农一波三折
“刚种地的那两年,几乎是种啥亏啥,差点就要放弃了。”9月4日,青神县南城镇白塔村秋收正忙,该村80后种植大户易凯一边忙着整理稻谷,一边向记者述说自己返乡务农的遭遇。
易凯生于1987年,大学毕业后在建筑行业从业多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2015年返乡,流转了518亩田地,开始务农。但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起初的返乡创业异常艰难。
“最初村民说种莲花白有赚头,省时省力,我就种了24亩,但没想到丰收时市场行情不好,成片的莲花白无人问津,最后只有烂在地里,我白白亏了6万元;后来朋友又介绍说城里人喜欢吃萝卜,种植萝卜肯定能赚钱。经过市场调研,我发现萝卜需求量的确很大,于是我麻起胆子种了100亩萝卜,但万万没想到,由于没有做好改土工作,地里积水严重,萝卜全被淹死,这一次我又亏了10多万元。”
思前想后,易凯发现种土豆最保险,投入不大,病害少,对环境要求也不高。在连亏两次后,他决定走稳妥路线,先试种20亩。但由于是引进的外地品种,与本地的土壤和生态环境不匹配,最终土豆一个也没长起来,3万多元打了水漂。
历经三次失败,痛定思痛的易凯终于明白,搞农业,必须要眼观市场,紧跟市场需求,走订单化生产之路。2017年他明确目标,大春作物种植优质稻,经济作物种植了娃娃菜,并主动出击,找到当地蔬菜收购商签订了协议,以产定销,走优质化路线。如今地里的稻谷已经丰收大半,优质稻每亩产量比周围农民的多50余公斤,市场反应效果很好。
“像我这样的青年农民还有很多,没有技术,没有经验,需要关怀,需要引导。”易凯说,“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帮新农民们,让他们不再走我的老路。”
尚需提升实战经验“新农人”期盼更多关怀
2015年莲花白遭遇卖难,易凯向同县的一位农业经营大户求助,希望对方提供一两个蔬菜经销商的电话,但遭到了对方的婉拒,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我们刚刚介入农业,对整个产业链不熟悉,没有人脉,而同行又碍于多种因素不愿提供实质性帮助。那时候就特别希望政府能多出面帮助我们,解决些实际难题,帮我们渡过难关。”
“当前政府给予了农民很多优惠政策和帮扶,我每年要参与3-5次培训和外出学习,今年还申请到了10万元的低息贷款,每年还拿到了政府免费发放的价值2万余元的农药。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农产品市场方面的信息和渠道。”易凯表示,此前的农业培训偏重理论,对于市场风险把控,农作物种植和管理等务实类信息却很少涉及,但这些又恰恰是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们最缺乏的。
为此,易凯呼吁,由行业协会出面,建立农产品产销联盟等组织,让“新农人”了解市场动态,把控市场走向,做好生产准备。
“全县有种粮大户35户,青年种粮人还很少。”青神县农牧局农技站站长彭桥也认为,对于青年农民群体要加大支持和帮扶力度,开展农业接班人培育计划应该成为当前和未来的重要课题。
记者了解到,当前,为丰富农民培训内容,帮助青年农民掌握更多应用技能,四川省已有相关安排。此前发布的“四川省关于做好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便提出,四川省将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和“五区一园”建设,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和培育工作基础保障能力。据悉,2017年四川省将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4万人,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
相信随着计划的逐步落实,“新农人”的期盼会变成现实。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罗刚)昨(20)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汪宏率调研督导组赴青神县瑞峰镇天池村,就该村今年脱贫目标任务推进完成情况,已退出村、已脱贫户“回头看、回头帮”及巩固提升情况,帮扶机制落实执行情况...
青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