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展示的内容,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抗震救灾精神,也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地震纪念馆进行了大量探索,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工作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并充分抓住节假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感恩祖国、祝福人民”大型签名以及爱国主义电影展播等活动,广泛组织机关、企事业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前来参观、学习。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室外部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具有地震灾害类型最全面、工程破坏类型最多、次生灾害类型最典型等特征,为地球物理、地质科学、建筑工程等领域的科研提供了实地考察、研究、试验样本。
为推进地震科普研究工作,地震纪念馆管理部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校、院、馆联姻”等措施,中国地震局、清华大学、防灾科技学院等单位纷纷派出专家、学者前来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地震纪念馆还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防灾减灾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为了进一步完善地震纪念馆防震减灾的社会教育功能,规划设计、建设了设施齐全、功能突出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中心。自纪念馆开放以来,共举办教育培训活动89批次,培训社会公众和机关干部7.3万多人次。
开馆两年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将纪念、展示、宣传、教育、科研五大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出一个国家大馆应有的气度与担当。
“我们不只是守馆人”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高度评价,除了其自身的建筑特点和陈展内容外,还与纪念馆管理中心一班人的努力密不可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是绵阳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从中心领导到普通员工,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共同的信念,一致的责任,让他们7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里。地震纪念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龙头项目,是国家级的纪念馆,能在这里工作我们感到特别神圣和自豪。”
因为有了这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纪念馆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经费紧张、工作繁重的情况下主动创新,积极作为,想尽一切办法让纪念馆“活”起来。“我们不做守馆人。”管理中心主任说,“我们肩负着管理好、运营好地震纪念馆的神圣职责,一定要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地震纪念馆是一座有生命力的文化公益设施,蕴藏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把它强大的精神力量向社会传递开去!”
据了解,“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与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管理局为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工作任务重、战线长,既要承担纪念馆的日常运转,还要负责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唐家山堰塞湖治理开发、区域旅游发展等任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是,为了使地震纪念馆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极致发挥,让每个来这里的人铭记历史、感悟生命、敬畏自然,他们义不容辞。
百世不忘,山川永纪。又一个初夏来临,“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正用它独有的方式,向世人讲述着天地沧桑、国之大爱!
新闻推荐
全市各行各业的广大劳动者: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我非常荣幸参加绵阳市庆“五一”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颁奖大会,这是党和政府对全市广大劳动者的亲切关怀,我们倍感光荣,深...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