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阅读
“来来来,张大姐,坐到看会书。”看见邻居张大姐来接孙子放学,在玉河镇场镇“文化茶园书吧”看书的龙超英热情地招呼道。每天下午,路过这里到学校接孩子的家长都喜欢来这里看看书,或者坐到一起分享。茶园老板杨华告诉记者,文化茶园书吧建好有两个多月了,来这里看书的人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蒋琳琳 文/图
变“一枝独秀”为“遍地开花”,小乡村书香弥漫
在杨华的文化茶园书吧,书架上摆放着近千册书籍,包括文学、法律、党建、儿童读物等各类书籍,10来个村民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阅读。
在玉河镇道碑观村6组,芦笋种植大户顾仕界家也建起了“科技种养殖书房”,存书近千册。顾仕界说,他的致富秘诀都是在这些书上学到的。
顾仕界是当地的致富能手,他通过发展生猪养殖、芦笋种植、小家禽养殖等产业,年收入20多万元。周边的村民看着顾仕界的日子越过越好,也纷纷前来请教,顾仕禾就是其中一位。“以前想发展产业,但不懂技术。”顾仕禾说,现在经常向顾仕界取经,还常到他家借书学习种植技术,如今顾仕禾家种植的6亩芦笋长势良好,明年就将进入丰产期。
在全镇,如今建起了21个家庭书房,“农村书屋”也由以前的“一枝独秀”变为“遍地开花”,群众想看书,可以直接去任何一家借阅。
变“束之高阁”为“走进农家”,爱阅读的人读上书
“虽然全镇‘农家书屋\’的藏书量高达10万册,但翻阅率很低,不少书籍已经发黄,有的书直接粘在了一起。”玉河镇镇长董勇介绍,玉河镇是宋代状元苏易简的故里,但这里以前读书氛围并不浓。究其原因,主要是“农家书屋”都建在村部,离有阅读需求的农户家有点远,不方便阅读。
如何打通“农家书屋”到农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农家书屋”真正走进农家?“与其让这些书束之高阁,不如把它们流转进有读书需求的群众家,让它们动起来,‘活\’起来。”今年初,玉河镇开始“农家书房”建设,将镇文化馆、村农家书室和学校图书室的一些书刊“下沉”到党员、致富能手和“书香少年”等有读书需求的人群家里。
变“各村为政”为“让书串门”,“农家书屋”活力迸发
为了让这些书实用,董勇说,针对不同的群体,配送书刊的类型也有不同,比如书香少年书房以家庭教育、儿童读物、科普类为主;科技种养殖书房侧重种养殖技术类书籍;而农村政策宣传书房则以党建、法律法规类为侧重。“为解决书房书刊缺乏、种类少、内容单一等难题,我们采取本村书刊每季度互相调换一次,村与村之间的书刊每年互相调换一次,通过让书刊常互动串门的方式,让每个书房的书刊得到调换更新,让老百姓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董勇介绍道,该镇还通过开展一个月读一本书、一季度开展一次读书分享会、半年开展一次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群众爱上读书。
绵阳市举办“绵阳地方名人图片展”——
48位名贤激励市民爱家乡
本报讯(记者 田明霞)为积极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在“4·2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绵阳市在市图书馆举行绵阳地方名人图片展,以史料、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绵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48位历代名贤。
由市社科联主办,全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绵州历史文化普及基地承办的本次展览,不仅有本地文化名人苏易简、李调元、孙桐生、许可经等,也有邓稼先、宋哲元等。不仅有古代人,也有当代的沙汀、海灯、李孔定、兰辉、张勇等。
据介绍,绵阳山川秀美,物产富饶,古往今来土生土长和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科技翘楚,在中国文化和科技发展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根据绵阳市社科联编印的《绵阳地方文化读本》,选编了在绵阳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介绍他们的典型事迹和突出贡献,鼓励市民为建设美丽绵阳谱写新的华章。本次展览将持续到本月底,与该展览同时举行的还有《中国古代典籍简史》图片展。
新闻推荐
待你经过,我盛开的时候,我会用尽全力,开出最美的的样子。连风都会帮着我,向你招手。为了你视线的片刻停留,我会开的浓烈,直到颓废。而当你走过,毫不在意。原你是为了园中的玫瑰,才经过这片田野,尽管我努力...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