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一气呵成;缝制的童装童鞋针线均匀平实。1月11日上午,记者在市文化路街头看到,一位做童装的老人不时吸引路人好奇的目光。
“我叫谢位英,老家是武胜的,1995年,我到南充来带孙子,现在孙子长大了,我也就在南充住了下来。”老人告诉记者,她今年80岁,耳不聋、眼不花,能穿针引线。
在老人的身旁,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棉制童装:棉袄、棉裤、棉鞋、围裙、鞋垫……“这些都是我手工做的,虽然没得商场里卖的那些好看,但娃娃穿起来舒服、安全。”谢婆婆说,这些手艺都是她带儿女时练出来的。
“过去,条件艰苦,小娃儿的衣服、鞋子很少有成品卖,再说,农村人也买不起。家里条件好的,可以请专业的裁缝订做,家里条件差的,就只有自己动手做。”谢婆婆停下手里活,思绪又回到了几十年前。“我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家里没钱请专业的裁缝做衣服,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学着自己做。”
那时,新布料常常要留下做家人的过年衣服,而给孩子们做衣服的面料大都是大人的破旧衣服拆洗后,将有用的布料重新制作。由于她勤奋好学、心灵手巧,不久,便能自己给孩子做衣服、裤子、鞋子。
“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把孩子们拉扯大后,我也就成了半个裁缝了。”谢婆婆笑着说,后来,她只要看一下布料的大小,便可以决定是给孩子做衣服还是做裤子,剩下的边角料还可以用来做鞋子,基本上没有浪费。
1995年,老人来到南充带孙子,当时,孙子所穿的衣服、裤子、鞋子都是老人亲手制作的,孙子穿起来不仅舒服,而且很合身,左邻右舍看到后,纷纷请老人为自己的孩子做一些衣服。
随着孙子长大成人,老人在家也闲得无事。为了打发时间,她买了些布料回来,没事时就做些童装。刚开始主要给一些亲朋好友的小孩送,渐渐地,衣服做多了,她便试着拿到街头去卖,没想到很受市民喜欢。
“其实,按说我这岁数和家里的条件,完全可以在家享清福了,儿媳也多次劝我不要再做了,但我就是闲不惯。”谢婆婆笑着说,“适当做点手工活让我每天过得很充实,特别是看到自己亲手做的衣服穿在那些娃娃身上,我就感到很快乐、幸福。”
新闻推荐
南充市旅游局 南充市旅游协会关于开展“十二五”期间南充市旅游发展十大亮点和南充市旅游行业十大突出贡献人物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县(市、区)旅游局、旅游协会,市属旅游企事业单位:“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全市旅游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实施项目推动战略,旅游产业...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