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志英 文/图
心酸中有温暖。黎春莲和刘元珍的故事经本报刊发后,牵动众人的心。不少市民和网友通过电话、网络给她们打气鼓劲,更有热心人为黎春莲荐医,建议黎春莲不妨试试。在为黎春莲祝福加油的同时,被众人赞为“南宁最美女生”的同窗刘元珍也再次赢得市民掌声。“第一次是被她的背影感动,这一次又被她的笑容所感染。”有读者在电话里深有感触地说。
双腿难行阻不断求学路,残疾女孩同学背上走3年。黎春莲的求学故事充满了励志,因为同窗刘元珍的相伴相随,励志中更多了一份温情。从报纸上得知黎春莲的遭遇后,人们通过电话、网络甚至短信等方式为她加油鼓劲,鼓励她不要轻言放弃,坚持自己的梦想总会有奇迹诞生。热心读者郑先生在电话里说,他可以帮忙介绍一名相熟的医生给黎春莲治病,“那医生已经治好很多骨头坏死的患者,可以试试看”。郑先生请记者帮转达黎春莲的父母,要是他们同意,随时可以联系他,并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
当晚记者准备交稿时,一名读者还发来短信,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我曾看过一个励志短片,一名受伤的小女孩跑去问老者,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老者安慰她说你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一样? 其实我也是残疾人。春莲加油!”
记者将读者们的信息反馈给春莲一家时,他们感到有些意外,没想到有那么多的人在关心春莲。对于读者推荐医生一事,黎春莲的家人很高兴,表示不会放弃任何希望,并准备过几天与郑先生联系。
在关注黎春莲的同时,不少读者也为“南宁最美女生”刘元珍所感动。昨日一大早,在本报头版看到刘元珍的正面照片时,家住江南区的丁女士打进电话表达了自己对刘元珍的赞扬,“第一次是被她的背影感动,这一次又被她的笑容所感染”。这两天丁女士一直在关注黎春莲和刘元珍的故事,尤其是刘元珍。她觉得一个16岁的女孩子能够做到3年如一日这样照顾同学,这孩子以后肯定大有作为。
■网友热议
Sun_shine:说是南宁最美,名副其实!
刘小米是吃货:身为同龄人,我觉得好惭愧!向最美女生学习!
ZHOUYUZHIWB:好像是101班(编者注:实为102班)的同学吧,她爸每天也背她上放学,感动。
NnnnnnTt:都好辛苦的,每天去饭堂打饭,远远的都能看到。
perfectgirl-:沙井人,好样的!其实她的爸爸也很辛苦,应该一起登报。
新闻推荐
车位少 多家墓园很拥挤 今日去 最好选乘公交车 昨日市区主要殡葬服务单位交通堵塞严重,墓园建议市民步行入园
车辆排着长龙挪向墓园堵、堵、堵!昨日,进入南宁市区主要殡葬服务单位祭祀的市民,第一感受就是交通堵塞严重。特别是园区内,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尽管交警部门和园区增加人手加大了交通指挥力度,但...
南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