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曙华 王水莲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竞争格局加速形成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科技资源的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能力成为科技进步的驱动力。“十一五”期间,广西科技发展的速度加快,科技能力得到稳步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但仍存在科研投入结构不合理、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等问题,加快科技能力建设在“十二五”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完善科技发展政策体系
科技发展政策体系可为科技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加强与国家相关科技政策的对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优惠措施,创造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政策环境。实施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把税收优惠作为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基本手段。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营造区域创新政策环境。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用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更是实现科技能力向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加强成果转化能力、增强科技贡献率是科技能力建设的落脚点。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建立研发机构,构建科研与大学有机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区域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区域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化中介科技服务系统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建设,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全面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科技基础能力是科技能力提升的支撑,对促进科技事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孵化器和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引导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依托重点产业领域的大型集团公司、骨干企业,优先加强支柱产业研发能力建设,以产业研发中心为重点,加快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科技体制改革对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配置、进而提高科技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推进科研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产学研结合的协作机制、市场公平竞争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运行机制的创新,推动科技力量进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衔接、科研机构与企业融合和产学研联合网络化、交互式的新格局。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和协作创新机制,形成科研、教育、产业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科技资金是开展科技活动必不可少的支持和保障,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是提高科技能力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作用,通过多种财政投入方式,提高政府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强化企业科技投入主体的地位,调动企业合作研发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主体。培育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市场,鼓励银行、证券公司创建风险投资公司。积极拓宽科技发展融资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引进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发展的最重要战略性资源。实施科技人才专项工程,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导和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加强产业急需技术创新实用人才的培养。加强高等院校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鼓励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打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区。
(作者单位:南宁市社科院)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蒋予昕通讯员/莫鸿岸)8月26日,自治区党委巡视工作座谈会在南宁召开,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巡视工作的新精神,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加强巡视工作,遏制腐败现...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