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储蓄所都要配备的消防设施——水枪。
20世纪50年代,储蓄所使用的汽灯。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储蓄所使用的排队牌。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储蓄所统一使用的储徽。
过去储蓄所使用过的宣传画。
本报记者 杨宁筠 文/图
近来,市民赵爱国从早忙到晚,连吃饭都是在工作室里对付。退休3年的他在忙什么?原来,受中国钱币博物馆邀请,赵爱国将于12月1日在北京举办个人藏品展,主题为《激情燃烧的记忆》。
能在国家级博物馆举办个人藏品展,用他的话说:“那真是大事中的大事。”为此,他一直在抓紧做前期筹备,11月19日赴京布展,预计此次展览将持续3个月。
天大的喜事
11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广西钱币博物馆,看到一个大办公室里到处是箱子、泡沫等包装材料。赵爱国和一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一件件藏品打包好放入大木箱。
“从展览策划、编写介绍材料和藏品说明,再到藏品整理、打包、装箱,我们已忙了快3个月了。11月19日就要赶往北京布展,这几天在抓紧把打包、装箱。”看到记者,赵爱国也没放下手中的活。
一直在为展览操心忙碌,60多岁的赵爱国此时脸上显出一些疲倦,可他一直笑呵呵的。
赵爱国在银行工作30多年。自1980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钱币、金融史和银行史的实物及资料收藏和研究。他的藏品量惊人,有金融、银行票、证、卡、徽章、铜牌、宣传画、文件资料、实物史料,另外还有大量的股票、债券、侨汇券及算盘、度量衡、民国时期的金融票证等实物藏品近两万种,数量达百万件(枚)以上。
“我先后向10多个博物馆无偿捐赠了各种钱币、金融票证3000多件。2011年7月,我向中国钱币博物馆捐赠了部分银行史相关实物藏品。今年1月,我收到了中国钱币博物馆寄来的邀请函,希望我到北京举办个人收藏展,这可乐坏我了。”提及受邀一事,赵爱国不禁激动起来,笑得合不拢嘴。
据他介绍,此次送往中国钱币博物馆展出的藏品有10多个品种、4000多件(枚),这些藏品涵盖了各个时期的钱币、金融票证以及银行系统里过去使用过的很多老物件,产生年代最早的是20世纪50年代。
赵爱国说,中国钱币博物馆此次的邀请是对他收藏成果的极大肯定,他一定要尽心尽力办好此次个展。
珍贵的藏品
大部分藏品已装箱,赵爱国在忙碌的间隙,给记者讲述了藏品背后的许多故事,同时也是在还原发生在银行史上的一个个过往场景、历史事件。
桌子上等待装箱的汽灯、煤油灯、马灯、挎包、水壶上打印有“银行”字样,“20世纪50年代,储蓄(营业)所都是要上夜班的,工作人员就是用这些照明灯在办公室里轧账(结账),或是开会、学习。挎包、水壶就是过去的农金员(储蓄所派到乡下收账的人)用过的。当年,农金员背着挎包、水壶走村串户,为农民组织存款、发放贷款,这样农民们才有钱买化肥、农机。”赵爱国介绍。
记者看到一个大天平放在地上,高约半米,长约1米。赵爱国道:“20世纪50年代,储蓄所就是用它来收兑(付)金、银的,最多时可称2.5公斤重的黄金或白银。那时候,农民紧需钱用了,就将自家的金子或银子拿到储蓄所兑换钞票,当时的兑换率是0.001千克黄金兑换4元多钱,0.001克白银兑换0.08元钱。”
赵爱国拿起两根长型的东西,一把是带鞘的长刀,另一个是一头细一头粗、长棍状的东西:“它们都是为了保护银行财物配备的。这把长刀是1952年,中国人民银行北流县镇平营业所成立时,当地乡镇府给营业所配备,用于守库房的;这个长的东西也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银行的消防设施——消防水枪。”
在众多藏品中,一些形状各异的铜牌也引起了记者的兴趣。铜牌有圆、椭圆、正方形的,牌中心都打有圆孔,牌面会出现某某银行的名称和序号,有的还有“出门无效”等字样。赵爱国说,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人们到储蓄所存、取款时,排队都要先拿这样一枚铜牌,等待营业员叫号,作用相当于现在人们到银行办理储蓄业务时拿到的电脑号码纸。
赵爱国有关银行史的藏品不胜枚举,它们讲述了我国金融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
新闻推荐
慢行交通指示标志。本报记者周家志摄本报讯(记者劳艳燕)“京东酒店500米”“南湖美食城90米”……随着箭头的指向,锦春路、双拥路方向明确,而且酒店、饭店、家具城等附近的地点距离标得一清二楚。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