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岁月会在人生心路上刻下浓浓的痕迹?有人会说,是同窗少年的流金岁月;什么样的故事会在人至晚年时深深地萦绕梦乡?有人会说,是少年同窗的心灵故事。
是啊,学海春秋,铭刻着一段永远不会尘封的温情记忆。同窗袍泽,情谊数载,有欢笑、有泪水,有收获时的幸福喜悦,有感动中的缱绻情怀。这个收获和感动,或许来自半个世纪后的青春相约;或许来自相互叮嘱“我们是同学”时内心深处泛起的骄傲;或许是相聚后再分手送别那一长串汽车的声声笛鸣……
“开学了!我上学了!”邻居都为我鼓掌。1957年的夏天,稚嫩的我解下胸前的“小手帕标志”,告别了学前班幼儿园,开始了“背着书包上学堂”的读书生活——到南宁市中山路北段小学读一年级。
父亲送我去参加开学典礼。他指着中山路北段小学大门右墙上刻着的一段“校志”,一字一句地念:“南宁市中山路北段小学创办于1909年(宣统元年),时称女子书馆(又名邕宁县女子初等学堂),1912年迁至现址……后又多次更名,1956年用现名。”
小学与幼儿园相比真是另一个天地,小伙伴也是成倍甚至数倍地增多了。班主任黄玮琦与幼儿园的梁老师一样和蔼可亲,对我们总是“哄”着呵护着。我们并没有淘气,上学放学、上课下课都蛮守纪律的,学习生活轻松活跃、无忧无虑。
当年南宁的水泥路和柏油马路还不多,不用骑单车也没有公交车,上学不到5分钟步行路程。穿过马路,在泥土和砖铺成的小道上,快乐着奔跑的永远是小学生,书包在他们身上颠来颠去的。他们似乎要争着第一个赶到教室,把昨天听说的新鲜事告诉最好的朋友。
我有个同班同学罗传洲,后来成了广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一年级时,罗传洲早早就开始展现文艺才能,他所临摹的徐悲鸿“奔马”栩栩如生,还在《南宁晚报》发表了铅笔画作品,成了母校的骄傲。当校长和班主任将稿费通知单和刊载他作品的报纸送到教室时,我和同学们争相传看,十分羡慕。
中山北小地处南宁市中心,寸土寸金。那一圈环绕着两座教学楼的长方形高墙,使得整个校园就像一座四合院式的城堡。鉴于校园“领地”和建筑面积的局限性,全体同学集合在不太大的操场上,都自觉地缩小列队间距做课间操。可它又是那样的得天独厚,别具风格的校园可是当年南宁市少年儿童的一座乐园——儿童电影院。说是电影院,但无遮无挡、无座无椅,观众又可自由行走,叫露天电影场更为准确。
儿童电影院因地制宜,把背朝民权路的墙粉刷成银幕,就可以放电影了。门票每张5分钱,通常是纪录片和故事片连着看。每当放映机“试镜”,总有一群淘气的孩童追打嬉闹,迎着强烈的光柱扮鬼脸、做手势,让银幕出现虎豹相斗、犬狐相争的投影,乐此不疲。看电影时,人们时而交头接耳,时而亢奋呼叫,心情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而跌宕起伏。
我家在民权路,后面就是中华电影院,可我还是对露天电影情有独钟。我和罗传洲算是小小影迷了,《白毛女》《董存瑞》《上甘岭》《平原游击队》和《永不消逝的电波》,几乎场场不漏。这些经典电影曾代表着一个时代,曾影响着共和国几代人并伴随着我们成长,不经意间留给我们那个时代生动的回忆。
有一部电影叫《红孩子》,叙述儿童团员和小红军在党的指引下成长的经历。1958年公演时就激起广大少年儿童心灵的震荡。近日我还特意回了一趟母校,大门口那棵愈发翠绿葱茏的百年老树,记录了学校成长的历史,见证了儿童电影院昔日的辉煌。站在当年的露天电影场,耳畔又响起《红孩子》那首熟悉的主题歌:“准备了好吗?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黄少雄
新闻推荐
国行iPhone 6未上市已大热 南宁移动明日在新梦现货发售
本报讯(记者马淑琴通讯员李慧敏)从iPhone6/6Plus获得入网许可证到正式上市,半个月的时间让众多果粉等得好焦急,这期间也引发了预约热潮,大家都希望成为第一批手握国行iPhone6的用户。昨日,记者从中国移...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