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查获的问题冻品网页截图视频截图视频截图视频截图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视频截图
今报记者陆苏泽 整理
从6月底到7月初,关于海关查获“僵尸肉”的报道沸沸扬扬,“70后”猪蹄、“80后”鸡翅等等走上餐桌的新闻牵动人心。毕竟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正当群众为海关的行动拍手叫好之时,突然有媒体说了:“通过对新闻线索的核实,发现这是一起无中生有的报道。这或许将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不太光彩的一页。”这个重磅新闻让大家都傻了眼——这可是央视、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报道出来的,难道还有假?在提出质疑的同时,不少网友认为,不管“僵尸肉”是真是假,国家权威部门都应该给个说法,以解除老百姓心中的疑虑。
下面让本报给读者们理一理“僵尸肉”新闻的来龙去脉。
1.事件起因
海关总署开展打击专项行动
整个事件的起因是新华社一篇关于打击走私的报道,海关总署6月1日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
新华社报道称,海关总署6月1日清晨组织指挥广东分署缉私局和北京、天津、大连、南昌、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拱北、汕头、黄埔、江门、湛江、南宁、重庆、贵阳、昆明、西安等20个直属海关缉私局,同时在北京、天津、重庆、广东、广西、辽宁、湖南、云南、河南、山东、陕西、贵州、江西、湖北等14个省(区、市)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行动。截至6月2日8时,该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30名,打掉涉嫌在边境地区通过绕越设关地偷运走私冻品的走私犯罪团伙21个。经初步查证,走私团伙涉嫌走私进境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冻品10万余吨。
2.引起关注
新华社跟进报道反响强烈
6月23日,新华社以“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为题,报道了“70后”猪蹄、“80后”鸡翅等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夜宵摊、餐厅。这些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用化学药剂加工和加入调味品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为“卖相”极佳的“美味佳肴”,威胁着百姓的食品安全。这篇新闻发出来了,其他新闻媒体纷纷转载,引起读者极大关注。
6月30日新华社推出的“有冻品封存于1967年 走私1吨牛肉可获利2万多元——揭开冻品走私利益链”报道“坐实”了“僵尸肉”年份。
3.事件发酵
央视等加入报道行列
7月4日,央视推出“揭开冻品走私利益链”的报道,报道表示:“全国海关查获的走私冻品包括牛肉、鸡肉、猪肉等冻肉品,还有三文鱼、银鳕鱼等海产品,不少冻品因为超过保质期腐坏变质,而有一些甚至是二战时期一些国家为战争储备的冻品。”央视主持人特别指出:“此前南宁市警方在查获一批走私冻品的时候发现,其中一些鸡爪的包装袋上印制的包装日期竟然是三四十年前的,其中最长的包装日期,显示封存于1967年。”
之后湖南卫视也以“‘僵尸肉\’如何上餐桌 直击背后利益链条”为题做了专题报道,其结合新华社的采访内容加上自己记者的采访,对长沙、南宁等地查获的“僵尸肉”进行了报道,再次引起热议。
4.事件转折
有记者调查后
称新闻造假
7月9日,“僵尸肉”事件出现了剧情转折,微信公众号“食品安全参考”发出了题为——“剧情逆转的时候到了:‘僵尸肉\’报道为假新闻”的文章,作者标注为洪广玉(食品安全资深记者)。文章称首先采访了长沙海关缉私局副局长杨波,杨波说:“我们并没有查到过僵尸肉,这是全国一起搞的行动,其他局有没有查到我不知道,反正我们没有,也从来没有对外发布过这样的消息。”
文章作者又联系了南宁海关宣传科的张姓科长,张科长说:“最近太多这样的报道,我们已经专门核实过了,我们从来没提供过这样的消息,既没有说过僵尸肉的事,也没有说过年份的问题。”张科长还肯定地说:从来没有在工作中查到过这种年份的肉。并提醒,早在2013年,网上就有“南宁警方发现封存于1967年的肉”的报道。
文章作者称,“通过对新闻线索的核实,发现这是一起无中生有的报道。这或许将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不太光彩的一页。”
新闻推荐
昨日上午,南宁英华路一辆重型水泥罐车在行驶中与一辆小轿车发生刮蹭并爆胎。爆胎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将小轿车前保险杠炸飞到十几米外的对向车道上,所幸无人伤亡。经交警调查,小轿车驾驶员因存在违反交...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