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 赵 娟
1 合拍片走进东盟
今年5月,电影《再见,在也不见》在国内院线公映。6月,该片进入新加坡、泰国等东盟国家院线放映。这部电影的诞生,源于出品方、广西电影集团董事长匡达蔼与影片监制陈哲艺的一次茶叙。
“2014年是中国与东盟合作‘钻石十年\’的开局之年,深入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成为各国共识。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电影不能缺席。”基于这样的判断,广西电影集团决定做一部融入中国与东盟元素的电影。一次偶然机会,匡达蔼看到新加坡新锐导演陈哲艺执导的电影。陈哲艺透过镜头表现出的那份对社会人情的细腻观感,以及与李安、侯孝贤华人大师电影一脉相承的风格,令匡达蔼深深认同。2014年8月,他们达成合作拍摄一部讲述亲情、友情、爱情的三段式电影的意向,由陈哲艺担任监制。在导演人选上,他们达成共识:选择亚洲优秀青年导演。最后确定了中国、新加坡、泰国3位新锐导演分别执导影片的3个故事。10月,导演们集中在英国写各自故事的剧本。最后呈现的剧本,是监制与导演深入交流切磋的结果。男主角人选,他们选择了在亚洲人气较旺的台湾青年演员陈柏霖。陈柏霖一人分饰三角,奉献了从影以来最具突破性的表演。
影片在中国广西、台湾和新加坡、泰国取景拍摄,呈现出三国四地的迥异风情。2015年11月5日,影片作为金马影展开幕片在台北首映。
今年5月13日,《再见,在也不见》在国内院线公映。专业观众对影片评价很高,认为它是一部有情怀的艺术电影,以人文关怀为命题,带给观众情感共鸣,引发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
6月,影片在新加坡、泰国上映,同样以情感打动当地观众,赢得观众赞叹。记者随《再见,在也不见》走进新加坡,切身感受到当地观众对影片的喜爱。放映结束后,大家情不自禁地报以3次掌声。记者随机采访几位观众,他们都认为影片很走心、很打动人,需要静心观赏、体会。之前,他们很少看到反映中国当下状态的中小成本电影,第一段在广西南宁拍摄的部分尤其让他们惊讶:“想不到南宁这么美,完全是现代化大都市呀!”
2 以合作为基础 以剧本为先导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资金、人才大量向电影产业聚集,电影新作层出不穷。跟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电影生产规模较小,每年摄制电影数量不超过10部,且多为小成本、小制作,很难进入院线放映。
在每年出版的《广西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上,区内专业人士对广西电影发展有诸多分析与探索。专家认为,资金和人才是制约广西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广西影视制作公司普遍存在资金困难、融资能力弱等问题,作品摄制多靠外来资金控股投资完成。电影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尤其缺市场把握和营销人才。广西电影集团原本是全国电影的品牌企业,但人才流失严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分配来的一批电影专业大学生,大多数去到北京、上海等地发展,多年积攒的“家底”也已基本老化和“掏空”。
在人才、资金缺乏的条件下,广西电影怎样走,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在历经各种形式、模式、路径的探索之后,广西逐渐摸索出一条以合作为基础的创新路径。
事实上,合作是当今电影发展的主流趋势。电影是高风险产业,一部大投入影片动辄投资过亿,若观众不买单,就有可能血本无归。合作可以集各方优势,以团队的力量搏击市场;另一方面又可以风险共担,降低投资风险。
那么,广西拿什么跟别人合作?以优质剧本寻求合作,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剧本乃一剧之本,要拍出好电影,必须精心打磨剧本。对于广西来说,除了从打造剧本入手,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广西正在筹拍的《狮子吼》《天狼》《十万大山》《过山榜》《袁崇焕》等本土题材电影,就是以扎实剧本作为投资,吸引到有实力的合作方。
从题材着手,打磨出一个优质剧本,再通过优质剧本进行运作,吸引合作方共同投资、摄制、销售发行,建立起一套资源配置合理、责任主体明晰、专业化运作的合作体系,在此合作体系之上,才能诞生出可能被市场认可、观众接纳的“双效统一”电影作品。
3 政策助推“走出去”
这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电影发展政策,鼓励国内影视机构与国外合作摄制影片。广西电影人抓住时机,依托地缘优势,加强与国外电影机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广西电影“走出去”: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举办中国-东盟电影文化周,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电影文化交流;实施“中外合拍电影系列”“中国-东盟电影系列”等创作项目,以《夜莺》《再见,在也不见》两部形成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优秀合拍片为抓手,培养广西自己的电影人才,积累合拍片经验,探索广西电影“走出去”路径。
《夜莺》是2010年中国与法国签订电影合拍协议后,两国联合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广西“中外合拍电影系列”的首部影片。通过拍摄期间与法国电影机构在创意、管理以及技术上的深度合作,广西与法国、欧洲电影界建立了联系。影片艺术地传播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传统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传播了“美丽南方·广西”的美好形象。
广西相比北京、上海等影视生产中心,处于边缘地带。但转个身,面向东盟,或许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抱持这一理念,广西积极打造“中国-东盟电影系列”,首个项目就是《再见,在也不见》,集结亚洲优秀青年导演及其团队,为今后进一步合作打下良好基础。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文化参赞肖江华认为:“中国与新加坡2010年签署的中新合拍电影协议,对两国影视交流起到较大推动作用,影视成为近年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平台,影片历时一年多、辗转三国四地拍摄,促进了各方人文交流。”
广西即将开拍的由凡一平编剧的电影《十万大山》,将与美国的电影机构合作拍摄,通过这个项目的运作,广西电影的传播力可望延伸到美洲大陆。《十万大山》也是“广西青年作家系列”的首部电影,该系列拟将广西较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改编拍摄电影。通过拍摄一部部体现广西独特艺术风格的影片,打造拥有核心电影产品、具有较强文化传播能力和竞争实力、富有民族特色和边疆风情的电影强区。
新闻推荐
我区上半年为民办实事投入538亿元 完成预算支出进度的109.36%
本报南宁讯(记者/周红梅)记者日前从自治区财政厅获悉,今年上半年,自治区财政累计筹措下达资金538.06亿元,扎实推进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其中,中央财政补助373.45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164.6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