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国企改革是“难啃的骨头”,那么,最硌牙的部位,无疑是处理“僵尸”企业。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总需求逐步减弱,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一些企业由于不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甚至濒临倒闭,但受一些体制机制因素制约,以市场化方式退出的障碍较多,最后沦落成“僵尸”企业。
今年,我国经济工作“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去产能,其重点就是处理“僵尸”企业。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各地针对“僵尸”企业出台了不少办法措施。全国首个高级法院破产审判庭(执行裁判庭)日前在广东挂牌成立,该法庭将为依法处置“僵尸”企业提供司法保障,大量“病企”将在这里等待“诊断”。据悉,今年上半年,广西南宁开展企业退出、吊销机制试点,已有16808户“僵尸”企业被吊销;对于涉法涉诉、工程在建等以及其他不宜吊销情况的“僵尸”企业,纳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中,建立“僵尸”企业台账,实行统一管理。
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各地各部门应从市场需求出发,除了清理退出,还要治理重生。对于无资源、无价值的企业,依法通过关闭破产、产权转让等手段,清理退出;对于有优质资源、有治疗价值的企业,通过重组、剥离等手段助其重生,恢复其造血功能和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曾永联通讯员/张华勇)盛夏时节,记者信步南宁市武鸣区的大街小巷,只见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一派整洁有序的景象。5月底以来,该城区以撤县设区为契机,“软硬兼施”加大市容市貌...
南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