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勇可 摄
本报讯(记者 赵金玲)昨日上午,南宁时而大雨滂沱,时而细雨霏霏。尽管如此,南宁市2017年公益花坛葬安葬仪式仍如期举行。逝者亲属齐聚青龙岗长安墓园十二生肖花葬区,为逝去的亲人举行了简朴而庄严的花坛葬仪式。鲜花丛中,249名逝者的骨灰被埋入地下,即将化作春泥滋养花草树木。
昨日,青龙岗长安墓园内,鲜花争艳。上午10时,逝者亲属齐聚青龙岗长安墓园十二生肖花葬区,他们手捧着逝者的骨灰,默哀、捧土、撒花、三鞠躬……为逝去的亲人举行了简朴而庄严的花坛葬仪式,告慰逝去亲人。完成仪式后,亲属们在祈福的桂花树上系上了黄丝带,表达哀思。
“父亲生前就一直说,希望采用不占地的方式魂归自然。”70岁的朱阿姨说,去年9月,她95岁高龄的父亲离开了人世。这个月,她在报纸上看到免费公益花坛葬的报名活动后,作为家中的老大,她把为逝去的父亲报名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昨日,带着不舍和留恋,朱阿姨和几个兄弟姐妹前来为父亲送行。“算是给父亲还愿吧。”朱阿姨说,比起传统的殡葬方式,花坛葬告别了传统葬的香烛缭绕、爆竹声声,更加低碳环保。不占地,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寸净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昨日,小珍(化名)作为亲属代表发言。她说,她和家人带着母亲的骨灰来到这里安葬,看着鲜花簇簇的景象,她悲而不伤,因为她为母亲找到了最美丽的人生后花园。
不设墓碑,逝者长眠花丛,魂归自然。花坛葬是将骨灰放置于特制的环保可降解骨灰坛中。把装着骨灰的骨灰坛深埋于花坛下,3个月内会自行降解,与泥土、鲜花融为一体,让逝者归于自然。
“与传统墓碑葬不同的是,生态花坛葬最大化实现了土地的可循环使用。”自治区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黄启成表示。
黄启成介绍,今年是南宁市第四年举办公益花坛葬活动,共安葬骨灰249具。自治区民政厅从2013年开始推行海葬,海葬每年重阳节前后在北海举行;2014年开始推行花坛葬,每年清明节前举办,活动地点由最初的南宁市扩展到今年6个设区市。海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已为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报名数量逐年增多,影响范围逐年扩大。
新闻推荐
预计祭扫人流量将达150万人次以上,机动车流量将达10万辆次以上 前往南宁市区各墓园有“快行”攻略
“三月三”节日恰逢清明节,广西人将享受一个6天的长假,具体放假时间为3月30日至4月4日。交警部门预计,大部分市民将会利用难得的假期自驾出游踏青、返乡祭祖。今、明两日将会迎来第一波出行高峰,返程...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