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9日,对东兴区来讲,是一个特别喜庆的日子,该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这是内江市唯一获此称号的县(区)。
在其背后,折射出东兴区委、区政府在全面落实省委关于依法治省、市委关于依法治市的重要部署时,坚持法治东兴、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理念。
建设法治东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预计到2020年,东兴区将基本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区新格局!
□周海波图片由东兴区区委宣传部提供
法治档案:将作为考核依据
在东兴区“依法治区”办公室的文件库里,摆放着数本意义非凡的文件装订本。因为,那里面“装”着东兴区625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向组织填报的个人法治档案。其填写的内容包括法治培训、学法情况等。
东兴区椑木镇镇长罗波在2014年12月9日写到:“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加中心组学习;贯彻法治理念;坚持依法行政。”
东兴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彤的建档时间是2014年12月11日,填写的内容是把法治建设工作纳入全街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开展并积极实施党政领导“大接访”活动。
……
东兴区“依法治区办”负责人表示,此举既是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也是选拔任用干部、班子考核时的重要依据。
在干部选任导向上,东兴区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结合中央、省、市“注重选拔任用法治意识强,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优秀干部”的要求,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报告制度。去年,36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向内江市委报告了个人年度法治建设工作情况,4名县级党委(党组)报告了班子法治建设的工作情况。
法治政府:聘请律师当“参谋”
张建是四川法锐律师事务所一名律师。从2013年起,他被聘为东兴区区政府法律顾问。其主要职责包括:每年不定期给全区干部讲法律课;对招商引资、政府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合同审查;对重大涉法事件,提出合法的处理意见;对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把关,提供参考意见……
截至目前,区、乡两级政府和19个主要行政执法部门,均聘请了专职法律顾问。去年,共吸纳104条建议助推行政政策。
2006年,东兴初中校园内要棚户区改造,因历史遗留问题,一名冯姓老师不同意拆迁房子。无奈之下,东兴区“棚改办”找到张建,让他“出马”。张建多次前往冯家,聊家常,讲法律,讲依据。经过近一月的努力,今年4月,冯老师同意张律师与政府商议的解决之法。
这是东兴区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举措之一。
东兴区还完善依法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全区共清理行政权力4391项,推进行政管理重心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督转移,区政府及部门共公布行政审批项目153项,均纳入政府服务平台集中受理和办理。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机制,去年,投入资金2341万元,购买社会服务1067人。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去年13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决策事项,均提交了决策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阳光司法:一年化解积案46起
一起房屋买卖纠纷积案的成功判决,体现了东兴区法院司法公正。
2004年,李某在东兴区田家镇建房,以每平方米300元的价格,将一套109平方米的房子出售给代某和吴某。但房子一直未产权过户。2011年,代某要求房子产权过户时,遭到李某的拒绝,对方表示要按现在的房产市场价格,补给他差价。
商议解决路走不通,代某将李某告上法庭。2012年12月,东兴区法院受理此案。
为什么一起普通的纠纷案变成积案?东兴区法院副院长刘杰道出原因:被告李某患有脑溢血,每次开庭都是坐着轮椅,担心判决下来,疾病突发。导致此案迟迟未判。
2014年,法院在清理出这起积案时,主动作为,从被告的子女、亲人、朋友以及田家镇党委入手,让他们与法官一起,给被告讲解法律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此案得以解决。
这仅仅是东兴区法院阳光判决的一个缩影。2014年,该院成功化解一年以上民事积案46起,化解率达88%。
与此同时,区法院推进网上诉讼服务,案件办理进度短信通知,审判流程在线查询功能全面开通;所有案件均向当事人发送查询密码,方便当事人查询。
除法院外,东兴区司法局建成了13个规范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建成社区矫正人员心理评估中心,建立司法援助和法律援助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基层自治:助推村规民约发力
社会法治建设,东兴区也是创新不断。
5月25日下午,东兴区新江街道东风社区,清静而洁净,充满祥和。社区党委书记王钦将一张名为“东风社区居民公约”的宣传单递给我们时说,“这就是助推社区6000多人邻里关系的‘法宝\’。”
该社区成立于2003年8月,面积约0.7平方公里,地处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员流动性大,老龄化严重。2013年,据东兴区司法局统计,成功调解的纠纷近100件。
矛盾突出,急需解决之法。
去年,东兴区创新工作方法,推进村规民约制定工作,在东风社区试点,首次推出“三围绕”工作法,推进基层自治。围绕“怎样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组建民意征集小组,通过走社入户、座谈交流以及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征集辖区内住户对村规民约的修订意见。围绕“定什么”:填补依法管理空白,解决百姓生活中关心的小事。围绕“怎么做”:依约相互督促,把“我制定、我签定、我承诺、我执行”贯穿村规民约实施全过程,引导群众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办事,提升基层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
自从去年8月,19条“东风社区居民公约”出炉之后,小区邻里纠纷数量明显下降。让王钦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小区住户曹某乱倒粪便,让清洁工人十分不满。王钦找到曹某,将他的“违约”行为和盘托出,曹某哑口无言。因为他违反的这条“公约”曾是他自己提出而制定的。
仅2014年,全区29个乡镇街道在村规民约修订过程中,征求群众意见1784条,采纳834条。
法治宣传:与传统文化结合
形式多样的宣传,可谓让“法”这个字眼深入人心。
创新法治宣传载体、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如火如荼,新江街道东风社区的法治文化小区等纷纷建成,特别是在东兴区大渊龙居附近,有一条特别引人注目的法治文化长廊。长廊长约100米,设置近100块法治宣传栏,分为法治典故、知识问答以及法治名言3大主题区域,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的法治文化,涉及宪法、刑法、民法等16部法律,近20条古今中外法治名言,10余个法治典故。
此外,该区还组织创作了《只生一个》、《调解的日子》、《法律七进三字经》等一系列法治文化作品。同时,广泛开展广大群众乐于参与的法治文化演讲比赛、法治文化征文等活动;深入开展公交普法万里行活动,利用30台城乡公交车辆车身发布普法公益广告;编印“法律七进”读本,制作成日历,下发到每家每户……
在29个乡镇,每周播放一起“以案说法”的法制节目,讲述内江及东兴区的案件,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学法、普法、用法。
从生硬地“传播法律条文”到多样化“打造法治文化”,从枯燥的“被动灌输”到生动的“潜移默化”,东兴区正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加强法治宣传!
新闻推荐
内江市东兴区采取市场牵龙头、带基地、连农户、促产业的运作模式,先后建设现代农业万亩蔬菜示范片7个,形成早春蔬菜、伏季蔬菜等优势蔬菜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图为7月1日,内江市东兴区石子...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