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江市双才镇,有一座千年古寺——芦音寺。该寺始建于唐朝,坐落在“仙气”十足的蓬瀛寨上。
顺着蓬瀛山新修的水泥梯坎拾级而上,可见一座石砌山门,上书“蓬瀛寨”3个大字。相传,清末民初土匪作乱,乡绅上寨避难,土匪虽围攻数月,但始终未破。为了打败土匪,山上乡绅想了一个办法:把池子中的大鲤鱼一条一条往下扔。土匪见此情况,心想寨子里衣食俱备、水源充足,不能随便攻下,遂放弃。
有史料记载,芦音寺名字的由来,源于山后的峭壁有数个天然洞穴,山风吹来隐隐作笛声,宛如天籁之音,故取“山风吹来听芦音”之意。
1951年11月至1952年2月,作家沈从文来到内江,住在乡下一农户家中。来到内江后,沈从文对周围的乡土人情充满了兴趣。他在《致沈虎雏、沈龙朱》的信中写道:“……天正落毛毛雨,会前忽然转晴。会场地位和卢音寺又稍不同,是丘陵高处,平阳朗畅四面围绕着一些锥形台子……”沈从文信中提到的“卢音寺”便是芦音寺。
沈从文还曾用钢笔手绘了一幅名为《远望卢音寺》的素描,并作如此描述:“山砦(即蓬瀛寨)为黑色石头孤峙独出,四围壁立,只一砦门可以上下。四围是甘蔗田,下部为一大糖房,离卢音寺约一里许。卢音寺上面有几亩菜地,还有个石塘靠储雨水,做日用并浇菜。塘中深处可到一丈,大鱼有5到10斤的,不上钓,钓了小鱼又放回。一个老木匠守砦子,还有个雕刻极精的戏台,四围还有城墙。”
如今,戏台和老木匠均不复在,但从沈从文细腻的文字描述中,依然可以捕捉到芦音寺曾经的光景。
(黄小梅 本报记者 张啸 整理)
新闻推荐
6月24日,国道321线内江市东兴区城区段被洪水阻断,消防、路政等部门正对一辆被困车辆展开施救。6月23日晚至24日凌晨,内江市遭遇入夏以来首场大暴雨袭击,局部地区最高降雨量达228毫米,致使该市东兴区和...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