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飞 本报记者 张啸
“多亏暴雨报警声把我叫醒,我才及时转移了店里的药品,避免了好几万元的损失。”7月1日,回忆起几天前的情景,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居民孙仙琴至今仍心有余悸。
孙仙琴听到的报警声,源自镇上今年配备的防洪“武器”——手摇报警器,其高达120分贝的音量,在6月24日凌晨1点暴雨来临时,及时唤醒数十名身处险境且深睡中的当地居民,人员和财产得到及时转移。
“我们这里地势低洼,小青龙河穿镇而过,河道狭窄,每年涨水街道都会被淹。”田家镇副镇长彭才兵说,以前深夜涨水时,工作人员会用喇叭喊或挨户敲门,但暴雨时常伴着雷声,水电通讯等也会断掉,这时手摇报警器就发挥了大作用。“只要用力气使劲摇,方圆两公里范围都能听见。”
像这样的手摇报警器,镇上共配备了3个,暴雨来临时,分别在场镇、低洼地带村进行报警。彭才兵说,除了手摇报警器,铜锣、盆子等也会出现在镇防汛办工作人员手中,“这些都是防洪的土办法”。
除了土办法,还有洋办法。彭才兵的手机,每天会收到东兴区气象局发来的雨情信息,遇到暴雨时,更是一天多次收到。而在镇、村一级,与彭才兵一样能收到信息的人还不少,他们被称为气象预警短信人员,收到暴雨信息时,将担负起向群众预警,做好防汛救灾准备的责任。
除了短信,还有动态监测。在紧挨河流的镇幼儿园附近,设有一个视频监测点,其24小时的动态信息,将发送到由内江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引进的山洪灾害防御系统中。一遇到发生重大雨情,系统将报警,并经过市、县(区)防汛部门,一直到24小时有人值班的镇值班室,收到信息的镇、村干部可以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有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专职队伍,有人力工具加现代科技的设施,加上24小时动态监测网络,我们在面对灾情时镇定了许多。”彭才兵说。
“与田家镇一样地势低洼的乡镇,在内江还不少,每年洪水来临被淹成了常事。”据内江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潘勇介绍,该市在主动防灾上多下功夫,尽量减少受损。“其实,田家镇的这些土办法和洋办法,在全市都已在运用。”
据悉,目前内江349座水库也配置了手摇报警器。国土与气象部门建立极端天气“一日一会商”、“一日一预报”的机制,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此外,进入汛期以来,内江市、县(区)、乡(镇)、村、组五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迅速运作,1790名基层监测人员组成的灾害专职监测队伍随测随报,1.47万抢险人员随时待命,可及时投入险情发生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董世梅张岚)参加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的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还是宏华集团、长虹、南车共享等8家企业的第一次。事实上,这也是省经济和信息化委首次邀请企业列席中心组会议。6月25日至26日,这...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