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于李华然来说,读书,不仅是一种爱好,更能改变命运。当岁月静好,手捧着最钟爱的书,细细品味,任由淡淡书香,将人生浸染,那真是一种最惬意的享受——
◇本报记者 丁洁 文/图
10月25日,星期天。李华然的家里,窗明几净,他斜倚在沙发上读一本古典名著。书页泛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书香。
尽管满头华发,但与祖国同岁的李华然仍精神矍铄,说话声如洪钟。聊起读书的故事,他更是有了精神。
读书 知识改变命运
李华然最美好的回忆,必定和读书有关。
出生在郭北镇长坝山的李华然,从小就爱读书。记得还不到7岁时,他就常跟着哥哥去学校,后来他坚持“撵脚”听课的行为打动了老师,破例让这个未到上学年纪的“小不点儿”提前上了学。
1960年开始的自然灾害,打乱了李华然的念书计划,那年长坝山的小学停办,为了念书,他不得不在5年级的时候转到郭北镇的学校。此后的一年里,每天早晨天还没亮他就出门,走6公里山路去上学,尽管路途遥远,他却没有一次迟到。一年之后,郭北的学校停办,他又不得不辗转步行十几公里,到田家镇的学校去上学。
李华然娓娓讲述,小升初考试的那一天下大雨,路滑难行,又因没有手表,他迟到了。没能进入考场的他,一气之下撕了准考证。而班主任考虑到他平时读书用功,请示了教育主管部门之后,破例让他进了考场。当年,郭北的小学只有2个人考上了中学,李华然就是其中之一。
正是这次破例,开启了李华然更高一层的读书世界。
高中时恰逢文化大革命,其他的人要么去玩儿,要么热衷于武斗,唯有李华然醉心于读书。他成了田家中学图书馆的常客,读起书来如饥似渴,毛泽东的著作和鲁迅的文集,他全部读了个遍。
只要是和读书有关的,李华然从来都舍得。有一次,他路过镇上的供销社,发现一本《汉语拼音词汇》刚到货,售价6角钱,这在当时来说,是很贵的。为了买这本书,李华然整整节食了3天。这本他自己省钱买下的第一本“书”,至今还摆放在他的书柜里。
李华然不仅爱读书,还喜欢编辑。《毛主席语录》发行,父亲去集市上卖菜时,知道他喜欢读书,就给他买了一本回来,把他高兴坏了,几乎书不离手。受这本语录的启发,他想到要编一本《鲁迅语录》。于是,闲暇时,他除了读书,就是摘抄鲁迅语录,制作卡片,编辑、油印,这也是他自己编辑制作的第一本书。
编书 学问改变人生
一个人的际遇,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因素而改变。
1969年,李华然参加了内江县委会初中师资培训班,平时除了培训、干农活,他还抽空读书,并编辑了一本歌本,自己油印了100本。恰逢这一年,被部队上到地方来接兵的同志看到了,到处打听歌本的编纂者,李华然因此被特别选到团机关去当文书。
李华然说,如果不是那本歌本,他的人生说不定又是另外一种际遇。
到了部队,李华然依旧没丢下对书籍的兴趣。那时的红旗杂志,只有连部才有一本,只要一到,他必定第一时间去借来看。凭借着曾经读的毛主席著作,他还当上了连队中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辅导员,带领其他人一起学习。那时,他每天都要写黑板报,宣传毛主席的著作,拿起粉笔,随手就能写来,根本不用任何草稿。也正因如此,李华然的大名响当当,以至于后来政治处都要求把他调去。
一次,团参谋长和大伙儿摆龙门阵,恰巧谈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问题,李华然当场就指出,红旗杂志某一期就谈到了这个,当时令参谋长眼前一亮:看不出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这么有学问,对他连连称赞。他也这样走进了领导的视野,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1972年,在领导推荐下,李华然获得了去空军第四专科学校(雷达学院)学习的机会,人生之路再一次改变。
如今,李华然回忆起曾经的种种,总忍不住有些许慨叹:如果不是因为读书,或许他依然和父辈们一样在一个小山村里生活;如果不是因为读书,他也不会有那么多知识的积累,那些歌本也就没法编篡,也不可能得到部队抛出的橄榄枝;如果不是读书,他也就不可能得到领导的表扬……那么人生,又会是怎样的呢?
人们总说,厚积薄发。人生需要机遇,而机遇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李华然的机遇,就与他平时的积累息息相关。
惜书 读书成就爱好
到地方工作之后,李华然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和机会,买书、读书也更加方便了。他喜欢买书,尤其是买自己喜欢的书,对于文史类的图书尤其钟爱。
在李华然的书房里,四面墙壁都是特制的书柜,一架梯子摆在屋中,方便他取阅。书柜分内外两层,“顶天立地”全都摆满了书。在这里,古今中外的名著都能找到,还有很多是繁体字版本的。当然,他曾经饿了3天肚子省钱买下的《汉语拼音词汇》,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在李华然的卧室、书房、客厅,都备有眼镜,能让他走到哪儿都能拿起书就看,无需到处找眼镜。即便是蒸饭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会拿着书翻一翻。李华然说,当初遇上文化大革命没有时间读书,到了部队上,也没条件读书,更没有正规地上过大学读书,所以他想把过去浪费的时间都追回来。
不仅读书,他还抄书。
李华然搬出了一叠厚厚的塑料皮笔记本,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很流行的,里面全是他读书时摘抄的精华,还有一些是他自己写的诗歌和文字。其中有一本《诸葛亮集》,是他原原本本抄下来的。
那是李华然在连队当兵时,离公社有10多里路,有一次跟随连队的车到公社,在供销社里看到这本书后非常喜欢,可惜只剩下最后一本了——而且就在他发现的时候,恰巧被他人买下。他不甘心,就向这个人借来这本书,工工整整将整本书抄了下来。
——这样的热情,是对书的真爱。
“都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不仅要用心,还要动手!”李华然说,读书是一项严肃的事情,讲究的就是到眼、到手、到心,不能不求甚解。书就和人生一样,需要自己细细地去品,个中滋味方能稔熟于心。
李华然读书,更惜书。
他向记者展示的很多书,封面都用白纸包得严严实实的,书的正面和脊面上工整地标注着书名和出版社。他的书,不允许折角,每一本书里,都放了一张书签。别人来借书时,他总会再三嘱咐:不可以折角,一定要爱惜……
爱书 延续文化传承
一本书,打开封面,看着那古老的版式和文字,闻着淡淡油墨香,心境便也跟着恬淡。而书中描述的精彩世界,又能将人们带离所处的时空,去体味另一种精彩——这是李华然描述的读书之乐,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李华然从不担心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无所适从,相反却过得无比充实。
他不喜打牌、不抽烟不喝酒,不喜太过热闹的场景,就喜欢读书。有时沉静下来读书,到晚上12点了还不知疲倦。他还把读书和自己的另一种爱好——收藏融合在了一起。这又是另一种境界。
他集邮,邮票中的故事,他到处搜集资料,也是一种读书;他集门券,曾经上海大观园发行的红楼梦系列门券,每一张门券下都有他精心编写的简介和故事,还有各种电话卡、明信片等。
读书让收藏更有内涵,收藏为读书提供了更广的外延——在李华然的世界里,两者各有千秋又相得益彰。
他自己写诗歌,回忆岁月峥嵘;他自己排版、打印,图文并茂诉说故事;他自己手抄资料,成就读书的内涵。他也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整天被各种电子产品“绑架”,偶尔也抽空读一读纸质书籍。
尽管如今办公自动化,电子的东西取代了笔墨纸,但李华然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孔孟之道、文学名著要传世,需要年轻人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新闻推荐
编者按:10月16日,内江市召开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省纪委学习贯彻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精神视频会议和市委会议精神,强化干部自身监...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