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其中一项要求便是市容环境整洁,街道路面平整。为此,内江市不仅通过道路街面改造翻新保持良好的街容,同时全市城区还投入3000余名环卫清洁人员,以及清运车、冲洗车、果皮箱等各项基础设施,实现了环卫工作无缝覆盖,确保城市市容的干净整洁。
◇本报实习生 熊子虚 文/图
网格化 市场化
实现环卫保洁全覆盖
在东兴区大千路,走完整条街,两边的街道都是干净整洁的,几乎看不到垃圾等杂物。
“街道干净了,市民的素质也很高,日常保洁主要清理树上飘落的叶子。”负责清扫的一名环卫清洁人员告诉笔者。
“为了保障市容市貌的干净整洁,全市共投入了3000余名环卫清洁人员,并实行了网格化管理,每条街道都有人执勤,还有城管车辆进行巡查。”市城管局环卫科负责人卢开兵告诉笔者,同时,内江市还建立健全了《内江城区清扫保洁作业要求》《内江城区环境卫生考核标准》等制度和标准,使城区环境卫生作业、管理有章可循。
除此之外,内江市东兴区和市中区清扫保洁作业已实现市场化,将城区20余条道路,共152.6万平方米清扫保洁面积推向市场,通过公开招投标,由环卫专业公司对城区道路进行机械和人工作业,环卫专业公司通过改变冲洗方式、加强保洁人员管理等,提升了城区环境卫生清洁度。
查找一处 清理一处
啃掉卫生死角硬骨头
内江市在开展街面卫生保洁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卫生死角的整治工作。在东兴区农校街的一个小区内,水泥覆盖的地面上不仅整洁干净,还有健身器材以及内江日报的多媒体阅报栏,给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这里以前很脏,一下雨就满地是泥,下水道也没有覆盖,有时雨大一点就有粪水外流,给过往行人带来不便。”家住该小区的蒋女士回忆道。
“今年我们已清理卫生死角多处,同时我们还在继续查找,争取做到查找一处清理一处。”卢开兵说道,针对卫生死角问题,内江市组织专人对三区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城中村、铁路沿线、河道沿线环境卫生死角进行清查,通过调查摸底、拍照取证、登记造册等工作,并将调查摸底结果制成环境卫生死角综合整治安排表,下发三区和相关部门进行限期整改,三区和相关部门加大投入,增加人力,按时完成了卫生死角整治任务,完成率100%,解决了桐梓小区、新建村等一批经久难治的卫生死角,获得周边居民好评。
加大各项投入力度
城区环境更加整洁
去年,市政府全面推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其中一项便是强化资金保障,投资购置环卫车辆、果皮箱,内江城区共添置垃圾密闭清运车、冲洗车、清扫车等环卫车辆63辆,添置果皮箱360个,去年是有史以来添置环卫车辆和果皮箱最多的一年。
而正是有了这样“硬件”做保障,内江市不仅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100%的目标,同时强力推进机械化作业,扩大了冲洗覆盖面,每晚全市共28台洒水车、扫地车、12台人行道冲洗车对城区主次干道、人行道进行“路见本色”式冲洗,极大地提高了环境卫生质量,道路清洁率逐步上升,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有效减弱。
内江市建立了“市区共担、保障有力”的投入机制,首先明确城市管理的经费来源,确定了土地出让收入中一定比例用于城管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城维费、广告设施设置收入及公共设施清扫保洁收入等作为城市管理经费来源;同时,明确了市级对区级进行城市管理经费补助,去年市级补助区级清扫保洁费2500万元,核定了补助经费增长机制与市区共担的比例。在此基础上,还安排了150万元资金给市城管执法局,作为考核市中区、东兴区、经开区城管工作的专项经费。
内江市自2009年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以来,城市环境卫生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巩固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需要更多资金作保障。为此,内江市增加经费投入,购置了环卫硬件设备,加大机械化清洁力度,保证城区垃圾日产日清。
新闻推荐
(记者段春秀实习生李林蔓)10月23日,内江市举行群众来信办理工作培训会,为全市信访系统和乡镇(街道)办理群众来信的百余名信访工作者“充电加油”。此举旨在进一步规范办信程序,提高办信质量,确保群...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