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子虚 文/图
发展农田水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础。
6月7日,记者在市中区史家镇吊钟村现代农业示范田边看到,整齐规范的田坎和沟渠,郁郁葱葱的农作物,彰显了新农村的勃勃生机……
“这是水稻选育的田。土地流转后,我们不仅有流转水田的租金,还可以就地打工挣工资。”正在示范田里插秧的村民告诉记者,今年,该村近20公顷的田实施了土地流转,已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园区,由市农科院在此进行水稻选育种植。
吊钟村在去年就已完成了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等建设,实现了全域灌溉,全村共有22个岔口,通过灌渠接入田中,达到了“灌渠相通、渠田相连”,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以前如果有人要抽水,水渠末端等水来要一天多,而且渗漏还很严重;现在比以前快多了,一个小时左右水就可以流到田里。”吊钟村村民李邦贵告诉记者,他因患病失去了劳动能力,是吊钟村的贫困户,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让他从中获益,土地流转也增加了他的收入。
“全镇目前有4个村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节水灌溉、小农水项目在全镇的7个村中都已建设完成。”史家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罗毅告诉记者,下一步,全镇还将继续开展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为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史家镇农田水利发展的成效,仅仅是内江市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
目前,内江市正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助推配套产业、产业发展巩固水利”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理念得到有力彰显,涉水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和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园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效益明显增强,不仅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更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十二五”期间,内江市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1.37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9万公顷、节水灌面2.82万公顷,其中实施5个县(区)6批次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建整治渠道2028公里,改造泵站225处,整治石河堰135处,整治山平塘2690口,新建蓄水池3222口;启动并实施了东兴区郭北镇“五小水利”工程,完成新建蓄水池176处,整治塘坝50处,整治小型泵站3处,新建1处,渠系配套改造25.87公里;启动首批2个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1.67平方公里,连续4年实施国家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开创了坡耕地治理“东兴模式”,创新了“基础设施+流转收入+务工收入+收益分红”新机制,受到水利部、省水利厅的好评和推广;农村水电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5000千瓦;建成农建综合示范区15个、全域灌溉示范小区27个,农建示范区面积达2.098万公顷。
“截至目前,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国家资金已到位3915.77万元,将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53平方公里,使内江市36个贫困村的53198人受益。”市水务局农田水利科科长邱向东说。
下一步,内江市将按照因地施策、精准配置、产水相融、整村推进的思路,积极整合各类涉水资金,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农田水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突出抓好301个村水利脱贫攻坚,夯实贫困村水利基础,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
同时,以改善全市301个贫困村水利基础设施为重点,以贫困人口脱贫解困为目标,整合各类涉水项目资金,加大水利扶贫投资力度,加快推进饮水通村入户工程,实现持续可靠安全饮水,大力提高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加快推进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和“五小水利”工程,着力构建旱山村、缺水村用水保障体系,到 2020 年底,贫困地区集中供水率力争达到85%,自来水普及率力争达到75%,灌溉保障率力争达到 75%,全力破解“因水不稳、因水不兴、因水致贫”难题,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新闻推荐
活力,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渴望。在一座城,活力是代名词,代表的是一群人,在同一个圈子里面的人,所以这里叫“内江活力圈”。这群人,爱吃,享受所有美食带来的幸福,胖不胖,无所为!爱耍,喝酒、唱歌、一起聊人...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