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教育战略布局的调整,一些高完中、初级中学招收新生不再那么难。学校分任务、拉横幅、打广告,老师跑田坎、进家门,“求爹爹、告奶奶”般地找生源,已经成为“过去式”。
对于那些戴着“国重”“省重”“市重”光环的学校,年度招收新生更是易如反掌,开门登记不超过一周,花名册上就“满满当当”了。找“关系”递条子,请朋友打电话,家长来“求情”,也无济于事。
小班化,就近入学。很多校长也是一脸无奈:“学校只有这么大,只招这几个班,消化不了呀!”相反,有的学校却因办学质量、办学环境、条件等种种原因,反差明显,招生现场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如何打破“冷与热”这种局面,怎样化解“饱与饥”这对矛盾?教育主管部门在想对策,学校领导在思考,家长在等待。
2014年6月,经市中区区委、区人民政府、区教育局批准,内江市翔龙中学与原内江市第三初级中学进行教育资源整合,设立“内江市翔龙中学西校区”。
使出这一招,迈出这一步,布下这盘棋,各级各部门旨在“以大壮小”“以强扶弱”,均衡学校发展,破解城区学生、家长择校这一现实难题。
貌“合”还需做到神“联”,联姻结亲,共克时艰。
一方面,从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入手,翔龙中学委派学校党总支副书记罗宇宏到西校区负责全面工作,另外派了多名业务骨干到西校区参与管理工作,与原三初中的干部进行了深度整合。严格管理,从点滴抓起,坚持干部值班制度化,干部每天必须提前到校,下班要等到学生完全离校后自己才能走。清查学生进校离校情况、督查校区教育教学工作、检查校园卫生、排查安全隐患等,做好每天的“校园一日安全常规”工作,持之以恒,一丝不苟。
另一方面,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入手,校本部派出 10余名教学骨干到西校区执教,采取轮换、培训、“一帮一”结对的方法,搭配、组建起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资源共享,每两周一次的东、西校区的年级学科教师集体备课,教育教学资料共享,利用教学研究课、公开课、优质课、骨干教师献课等机会,教师之间相互切磋、交流心得,取长补短,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
两年来,翔龙中学西校区既遵循校本部(东校区)的管理模式,又结合本校区实际,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感恩励志、法制安全、纪律教育、尊师乐学等德育素质教育;组织西校区学生参加校本部的文艺汇演、学校大型的冬季田径运动会等活动,让广大西校区学生感受翔龙中学这个大家庭的温暖;通过经典诵读、歌咏比赛及每周一次升旗仪式上的文明礼仪、纪律或安全教育情景剧的表演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自两校整合以来,西校区秉承翔龙中学“扬志、崇实”的办学理念,传承有教无类的育人思想,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精心呵护每一个学生,“降重心、夯基础”,给学生最合适的教育,学校承诺每班学生人数不超过50人,精细化的小班教学是又一办学特色。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办学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2015年,西校区初三毕业班克服底子薄、基础差的劣势,攻坚克难。学生升学,国重、省重、市重的数量有了明显突破,初二年级的各学科成绩呈现上升态势。两校整合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即初2014级,教育教学效果非常突出。该年级学生杨思琪,在2015年春季学期期末统考中,拔得头筹,获得市中区第一名;在今年春季学期的半期考试中,杨思琪同学获东、西校区年级第一名,邱晓凤同学列年级第四名,付钰同学排年级第七名;西校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知识竞赛,30余人次夺得省级、市级奖项。如今能培养出学业拔尖的优等生,这是原三初中教职工从没想到过的,更是众多学生、家长期盼已久的愿望。
在近两年中,翔龙中学投资100余万元,为西校区改造了塑胶运动场;修缮了校舍、实验室和学生出入学校大门的通道;增添了教学及实验设备器材、学生课桌凳;更换了教师办公桌,增添了教师用电脑和办公室空调等。
翔龙中学西校区随着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的逐步改善,校容校貌明显改观,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逐步形成,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办学规模从原来的5个班、不足150名学生,增加到现有9个教学班、350多名学生,净增200余人。
百日“阵痛”,幼蚕化蛹,一朝“涅槃”,蝶变重生。我们相信,翔龙中学东、西校区比翼齐飞,创造未来的辉煌指日可待!
(邓 挺)
新闻推荐
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切实提升审批效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集体视察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建设运行情况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梨媛)6月6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集体视察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建设运行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宾,副主任张长安、郑建鸣、刘洪伟参加。视察组一...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