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新闻 资中新闻 隆昌新闻 威远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内江市 > 资中新闻 > 正文

拔除“穷根”植“新树”——上塘坊村见闻

来源:内江日报 2015-12-17 23:24   https://www.yybnet.net/

四个月前,全市扶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上,市委提出扶贫攻坚目标——确保2020年全市14.9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

四个月过去了,扶贫攻坚工作开展得怎么样?市委提出的“统筹扶贫”、“***”、“标本兼治”、“开放联动”等路径,在基层实践得怎么样?12月7日,记者走进位于东兴区的贫困村上塘坊村,感受该村的喜人巨变。

◇本报记者韦小梅文/图

拔穷根:

危桥整治了,断头路打通了

“还是新桥巴适,又宽,又平,还牢固!”12月7日,上塘坊村8组村民刘吉书从乡上赶场回来,走在整治后的安龙桥上,不禁连连感叹。

刘吉书补充说,以前的安龙桥可不是这样的。原来的桥由两块预制板简易搭建而成,加上年久失修成了危桥,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村民们到乡上赶场、到桥对面干农活以及娃娃到乡上读书都是绕道走小路,很不方便。

连接安龙桥一侧的村道也曾是一条断头路,村民们种出来的粮食、养大的鸡鸭常常因路不畅卖不出去。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要从根本上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上塘坊村把整治危桥、打通断头路作为脱贫第一步,今年以来,采取向上争取、动员村民自筹的办法筹集资金,陆续启动并完成了危桥整治、村道修建。

如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安龙桥长21米、宽5.5米,村道长10公里、宽3.5米,犹如人体里的关节和血脉被打通了一样,村民们出行再也不受制于危桥、断头路了。

改穷业:

两千亩花椒基地开建了

上塘坊村地理位置偏远,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村里50%~60%的土地撂荒,全村在册贫困户多达70户、214人,去年人均纯收入仅4673元。

如果说,整治危桥、打通断头路是为上塘坊村“拔穷根”,把村里2000余亩土地流转出来建花椒基地,则是为上塘坊村“改穷业”。

花椒苗喜温、喜光、耐干旱,上塘坊村的撂荒地土质正适合。而且种植花椒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采摘时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方便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在镇村的极力争取下,花椒种植大户卿登科下定决心,要在上塘坊村与上塘坊村的村民一起干一番“花椒事业”。

看着曾经被家家户户撂荒了的土地,被一辆辆挖掘机开垦、平整出来,迸发着发展生机,村民何念文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前不久,村‘两委\’带我们(村民代表)到银山镇花椒基地考察,我们觉得这个项目还可以,要是按照老办法种玉米,一亩地只能产600斤,除去种子、肥料、人工等投入,基本上没啥‘搞头\’,现在把这些撂荒地流转出来,我们‘干进\’每年每亩260元土地租金,农闲时在基地打工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比自己种庄稼还划算。”

对种植大户卿登科来说,花椒盛产时产量可达1500~3000斤/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与此同时,他将在花椒树下发展林下养殖,打造独具上塘坊村特色的花椒鸡。

“而且2000亩只是试点,我相信有了镇村及群众的支持,三年建万亩花椒基地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一旁,卿登科与村民们聊得起劲。

在村干部闻学泰看来,发展花椒产业,既使撂荒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又能让业主赚钱,农民脱贫致富,村里的产业得到发展,村里的经济得到激活,可谓一举多得,“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脱贫致富很快就能实现!”

新闻推荐

小小木偶,书写普法大文章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如何做到在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又不乏趣味性,还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资中县给出的答案是——把法治文化融入到木偶文化当中,以木偶剧的形式来进行宣传。■...

资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拔除“穷根”植“新树”——上塘坊村见闻)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