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祖宣,第二届国医大师,从医60余年,对诊治周围血管病的研究造诣颇深,曾研制治疗血栓病药物
朱锦善,全国中医儿科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资深编委
刘张林,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
刘焕兰,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砭石、汤药、艾灸等治疗方法,中医理论基本形成。《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阴阳平衡、扶正祛邪、五禽戏、经络成为中医“专有名词”。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得以保留和传承,也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正式开始实施,经典名方可免临床试验、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可与政府举办的享受同等权利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此外,我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等利好消息也不断传出。
中医药行业大咖将从师承、中药、养生等多个方面,谈谈中医药的独特之处与继承发展。
传承对于中医药发展意义重大
唐祖宣,第二届国医大师,从医60余年,对诊治周围血管病的研究造诣颇深,曾研制治疗血栓病药物
中医药是祖先基于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总结出的一套防病治病的经验,有其独特的体系。中医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这种整体调节的治疗方式,如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等,对治疗病因复杂,多脏腑病患的慢性病具有明显优势。中医和中药不能分家,在这其中,治疗以中药为主,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疗法,包括按摩、拔火罐、针灸等等。
中医包括各家学说,师傅也不止一个。革命时期,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现在的体制很好,有专门的医学院校负责培养中医药人才。除了院校教育,中医药的传承还包括师承教育,两种方式都有其重要性。
中医药人才培养要遵循一个重要规律——师承。中医药师承教育目前仅限于专项层面,接受教育的人员数量较少、覆盖面不广,今后应逐步将师承教育经历纳入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审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理论传承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比如缺乏对中医理论原创优势的研究,核心理论现代诠释与现代科学基础薄弱,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弱化;中医理论创新不足,临床应用不系统等。
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工作,可以通过加强中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与保护利用,制定完善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研究规范,建立和完善概念明确、结构合理的中医理论体系,提升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和产品研发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医理论的广泛应用;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方法探索,深刻理解中医理论构建模式和方法学特点,广泛吸纳和借鉴现代科学方法与技术,探索建立适合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方法,逐步形成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方法学体系和评价体系。
院校教育+师带徒才是好的传承
朱锦善,全国中医儿科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资深编委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目前的中医药人才储备并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中医后继乏人,从事工作的中医药人数看似很多,但许多人的临证思维不是真正的中医思维,也就是说不是真正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不是真正的中医,要传承中医药的发展,仍然需要大量真正的中医药人才。
人才应该从教育开始,院校教育与师带徒的方式是目前中医药人才两种主要的来源方式。在现有情况下,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重点来源,但中医院校教育还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中医临床教育还存在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需要大力改革。另外,传统中医的师带徒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要把中医院校教育与师带徒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院校教育和师带徒两个方面都做好了,才能很好地继承、利用和发展好中医。
如何将西医的东西为我所用也很重要。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值得借鉴,但应该注意,不能完全照搬西医的思维来看待中医,来用中药。两者如何结合?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融会贯通是关键,而不是生搬硬套。中医临床讲究辨证论治,但目前的教材都讲辨证分型,这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医衡阳会议明确否定了的,中医自古以来也没有辨证分型一说。更有甚者,把分型作为中医临床标准,使得我们不少中医医生往往对照证型标准去看病,对不上这些证型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说:“辨证分型把灵活的辨证论治规律变成僵化的框架,实为可叹!不可取也!”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如果把它丢弃了,改变了,又怎能提高中医疗效?又怎能继承和发展中医?中医传承,人才培养,这才是根本的根本。中医目前的状况不改变,中医传承,从何谈起?
中西医并重,中西药也应并重
刘张林,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
推动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及中医药走向全球,中药是中医治疗的物质基础。中医讲究传承,中药同样需要传承,如中药的四气、五味及道地药材的鉴别、炮制工艺等多个方面都需要传承。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也从原始的种植、采摘开始逐步发展为大面积的种植,在这个过程中,药材的道地性和质量标准,都要做好,包括溯源体系的建设、对药农的培训等,相关工作也都在逐步推进中。中药材有一定的特殊性,既有农副产品的属性,但又有药性,质量应该成为更为关键的问题。以溯源体系为例,要实现中药材的溯源,目前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问题。很多工作还在市场推广环节。
2017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医药法》在第三章第三十条规定,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也指出,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模式,推动重大新药创制。鼓励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制剂等的中药新药研发。
目前,中医药在国际上很受欢迎,但中药国际化的难度非常大。要让其他国家建立在现代医药基础上的药政管理体系实现对中医药的市场准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当然,也需要中药自身的产业提升,紧跟现代化的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到2020年,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这对中药行业的发展是一大利好。在中西医并重的同时,中西药也应该并重,应以疗效与安全性为准,有确切疗效且安全的药物,应该被采用。作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未来发展的重点还包括提升临床服务能力等方面。
中医药对预防养生有独特价值
刘焕兰,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等。不仅如此,《中医药法》第六章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家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几千年来,预防与养生都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医中“上医治未病”的说法可见一斑。无论是疾病预防还是治疗,中医讲究整体观念,综合考虑人体整体内环境,通过各种方法达到人体的阴阳平衡,扶正祛邪。
中医药在人体养生方面有很大的价值,也有很多实用的养生方法,对人体健康也有促进之处。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就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这也是中医运动健身的一些传统方法。
当然,中医药的养生方法不止于此,在疾病预防领域,中医药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一些药食同源的物质也是中医特有,既有饮食营养的功效,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有食疗功效。举例来说,茶叶中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还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如茶多酚,茶单宁,后者对于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有一定的功效。茶叶中含有的氟还可坚固牙齿。茶被誉为万病之药、天然的营养饮料,同时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这也是中医药在养生与疾病预防方面的独到之处。
不仅如此,中医药中的针灸、按摩等方法,对于解决至今困扰人类的两大健康问题,即亚健康与慢性病问题,仍然有特殊的效果。很多慢性病重在调理,中医中药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当然,中西医各有优势,西医在急症、手术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目前,以针灸、拔罐为代表的中医诊疗方式也得到了世界的广泛承认。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游泳名将菲尔普斯接受拔罐的照片在网络走红,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和缓解疼痛,这也成为中医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好时机。
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在今天仍有实用价值,从中医养生与预防疾病的角度出发,人们应注重全面提高体质,重视整体养生概念。
中医药推广应落实到具体行为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
狭义的中医药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心、手、脸。
“心”为精神文化,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包括中医药中的哲学思维等;“手”即行为文化,包括中医的望闻问切等临床行为和拜师、传承等;“脸”是指物质文化,如中医人的形象、针灸、中医院的建筑风格等。广义的中医药文化则在此基础上,还包括了中医药技术等。
向老百姓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具体方式格外重要,方式得当,可以把抽象的文化理念最终落实到老百姓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上。传播中医药文化包括“道”与“术”两个方面,要促进中医“道”的传播,“术”很重要,正所谓术以载道,把中医天人合一、阴阳中和的理念落实到中医健康行为方式上。中医“术”的推广也非常重要,举例来说,针灸目前已经推广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气功、太极拳等传播范围更广,两者都包含了中医学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文化理念。
截至今年1月,已经去世的国医大师平均寿命(89.68岁)比普通人群平均寿命(77岁)高出12.68岁。因此,传播中医药文化可以从五个行为方式的传播入手,进而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是心性,即人的天真本性,指常说的“老小孩”,倡导人们保持一种天真、好奇、纯良的状态,《黄帝内经》的开篇文章即为“上古天真论”,“天真”一方面是指天然的、率真的原生态,另一方面指先天的真气。二是情志,可以理解为情绪,是一种安宁、平和的情绪,“最好的情绪并不是快乐,而是平和,不大喜大悲。”起居是第三个方面,起居与作息要顺应自然,比如亥时入睡,卯时起床,要提高睡眠质量。在饮食方面,应做到合理有节,避免多食,还要选择与自己的体质相适合的食物。导引被认为是第五个方面,即形体的运动,倡导动静结合,如五禽戏、八段锦、易道功等。
新京报记者张秀兰
新闻推荐
记者|张译予编辑|雪莱特(002076.SZ)债务逾期金额再度增加,超过其净资产的一半。9月23日,雪莱特发布公告称,其与其子公司因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