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量子通信科学卫星上天、国外成功研发了“量子霸权”计算机,越来越多贴着“量子”标签的商品、商机不断涌现。除了最近广受关注的量子波动速读,还有功能强大的量子水、量子袜、量子眼镜,包治百病的量子医疗仪器,一本万利的量子投资机会……尽管价格不菲,但不少消费者仍然乐此不疲。
伪科技瞄准了“群体焦虑”
梳理类似案例,一个共同特点是,强行把很多非专业人士听过却又不甚了解的科学词汇,放入虚假产品进行宣传,某种意义上起到了“蒙骗”的作用。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这些骗局只是披了一层科技的外衣,实无任何高明之处。但从现实来看,这些“伪科技”的效果是惊人的。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伪科技”产品多,86.3%的受访者称身边有人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进一步分析,“伪科技”往往有明确的目标对象,主要是中老年人群、女性群体、学生群体等,这大概就是瞄准了所谓的焦虑心理吧。
用科普剥开欺骗外衣
一方面,这与信息传播环境变迁有一定关系。过去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很多中老年人主要依靠电视、报纸接受信息,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鱼龙混杂的信息一起涌入,人们很容易失去判断力和辨别力。另一方面,这与科普力度不足有关。越是真假难辨的时候,越是考验一个人定力的时候,需要剥开“伪科技”的外衣,引导人们明辨是非。现阶段,科普工作主要是在学校进行,一般网友只能依靠自我判断,这就需要科学家们积极参与科普,结合生活案例进行生动讲解,提高人们的辨别能力。
(来源:新华网 整理:扈宏毅)
新闻推荐
记者|郑洁瑶北京时间10月31日,Facebook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19财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报告显示,Facebook第三季度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