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要:科举考场得意,轰轰烈烈的功名成就,并不能证明南京老百姓有多么热爱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往往是读书人在蒙骗自己。进入明清,尤其到了晚清,南京越来越城市化,城市化注定了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世俗化。
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读书人穷一辈子的太多了。
早在唐朝的时候,南京人就很擅长经商,“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长为贩宝翁”,当时情形是“金陵向西贾客多”,南京人通常都到蜀地去经商。明清以后,南京城多了很多经商发财的人,生意不一定在南京做,往往是成功了再回到南京。也就是说,在南京不仅有可能做生意发财,更适合发了财搬来居住。爱住金陵为六朝,南京人只不过是羞于言商,像甘家大院主人,因为有了钱,从小丹阳搬过来,来了南京,才开始有文化。多少年来,甘家在南京做什么买卖,一直都是语焉不详。
胡家花园主人胡恩燮,最后如何发迹,为什么突然会有那么雄厚的经济基础,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南京人也不想弄明白,胡家花园是民间说法,花园真正的名字叫“愚园”,都说胡恩燮当年官至知府,正是仕途得意之际,眼见要升官晋爵,却辞官归里,可谓愚蠢得很。于是为标榜清高,故意“自以为愚,更其名为愚园”。这解释很勉强,无疑是蒙人,俗话说“大智若愚”,敢称自己愚的人,何愚之有。凡事都必须经得起推敲,一些事情显然被掩盖了。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老百姓的想当然,知府这样副厅级小官,挣钱没那么容易。胡家花园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是晚清时期南京最著名的私家花园,曾有“金陵狮子园”之美称,占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90平方米。由宅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水石极一时之胜”,满园皆翠绿,放眼尽花草,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老人曾为其写过诗:
城中佳胜眼为疲,聊觉愚园水石奇。
碧蕊紫荑春自暖,叠岩复径客何之。
陈三立晚年定居南京,老人家名列清末四公子,诗坛盟主兼国学大师,父亲陈宝箴是湖南巡抚,以他的身份和地位,也只能是羡慕胡家花园。很显然,要想在南京的黄金地段,建造一座私家园林,仅靠一个小小知府薪俸根本玩不起来。胡家发财致富,肯定另有秘密,应该是与太平天国有关。太平军进入南京城,胡恩燮家破人亡,报仇心切,直接参与过对太平天国的作战。不过这段历史并不太长,他个人起的作用也不大,准确地说,也就是投靠了清军。
胡恩燮的发迹,与在扬州担任孔家涵厘局总办的副手有关。所谓厘局,相当于税务局,专门负责为清军筹措军饷。他在这方面显然非常能干,“潜心创办,略为变通”,很有一套生意人的精明,柴捐毫无拖欠。1863年春,胡恩燮调至东台大桥厘局,遇到滋事和诬告一类的纠纷,他据理辨明,恪尽职守。不久又调至三汊河厘局,因为母亲患病,他放弃了赴京接受吏部考察的机会。在接下来五年中,在江宁织造与苏州织造任幕僚。
太平天国失败后,南京城里一片萧条。有钱人都跑了,跑到了上海租界。不只是南京的有钱人消失,整个江南地区的富人,都不太愿意到南京来发展。事实证明,真要打起仗来,还是在洋人的租界保险,上海这个小县城从此开始崛起。当然,这些都还是暂时的,南京城只要不打仗,只要太平,很快就又会恢复它的繁荣。在上海没崛起之前,江南最大的城市毕竟还是南京。1874年,胡家卖了南京的老宅,买下了城西南的“凤凰台西隙地数十亩”,开始着手营造园林。这是一笔非常成功的投资,胡家花园“内以娱其母,而外以交于士大夫”,名声渐渐大起来。
胡家花园成了当时南京名儒宿彦雅集的重要场所,“巨公名士唱酬甚乐”,除了接待过陈三立这样的文化名角,胡恩燮还与晚清名臣李鸿章相识,与曾国荃和张之洞在胡家花园里有过交往。愚园的正厅就挂着李鸿章亲笔撰题的“春晖堂”,李还为其中的“水石居”题了一联:
空岩已礼千百相,明月谁分上下池。
为花园中的“又一村”也撰了联:
山椒云气易为雨,村落人家总入诗。
李鸿章在南京当过两江总督,是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曾国荃和张之洞也做过两江总督,还有左宗棠,不仅是两江总督,同时又身兼南洋通商大臣。太平天国以后,清朝政府有点回光返照,史称“同光中兴”,虽然与康乾盛世无法相比。不管怎么说,战乱后的南京正从萧条中迅速恢复,洋务运动开始兴起,胡恩燮的愚园里高朋满座,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随手就抓住了一个发展际遇。
1882年,左宗棠上书光绪皇帝:
筹办防务,制造船炮及各省机器轮船,所需煤铁最为大宗,请开办江苏利国驿煤铁。
结果呢,身为候选知府,主办过厘局,交际广泛,善于理财的胡恩燮,终于获得这个机会,被任命督办一座矿山,也就是后来大家都熟悉的徐州煤矿:
饬令候选知府胡恩燮延聘洋矿司入山探验煤铁,均堪开采,酌拟招商集资章程,由道禀请试办,当将章程逐条批示,并准委胡恩燮承办。
胡家花园成功的秘密,基本上可以揭开。杭州胡雪岩的“胡庆余堂”中药店,吴江同里任兰生的“退思园”,这些土豪达人暴富,他们的第一桶黄金,多少都与筹备过与太平军作战的军饷有关,说他们发国难财并不过分。有了第一桶黄金,鸿图大展,胡恩燮经营煤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有官家背景,官商勾结,结果也就不难预料。当时的洋务运动有个冠冕堂皇解释,叫“实业救国”,实业最后能不能救国不好说,迅速致富则是大家都能看见。
晚清社会风气发生巨大改变,谁都知道科举已经不行。挖煤可以发大财,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清朝政府不得不开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要想强国御侮,最初的现代化注定具有浓厚军事色彩,而南京这座城市,顺理成章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的重镇。1865年,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为两江总督,第二年,在他主持下,金陵机器制造局在雨花台开始生产枪炮。
就在胡恩燮开始经营徐州煤矿的前一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鲁迅诞生了。十多年后,鲁迅来到南京,进入矿务铁路学堂学习采矿。采矿在当时很时髦,就像进入民国后的电机,改革开放后的电子计算机,再后来的商学院金融专业,都是十分热门的学科。那时候依然还是大清,大清已到了尾声,那时候,鲁迅还是一个中学生,他在南京开始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喜欢读新书,喜欢骑马。
那时候,比鲁迅小一岁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最初也是学习采矿,还有后来的国民党权贵朱家骅和陈立夫,他们不仅在中国学习采矿,还到国外去继续深造,拿到了洋人的文凭和学位。
下期看点: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克南京,太平天国灭亡了。对于南京市民来说,多年围城终于结束,噩梦一样的年头正在过去。清政府接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这个城市的人口锐减,生产与社会组织破坏殆尽。
新闻推荐
新华社杭州6月14日电(记者俞菀)救死扶伤的关键时刻,每一袋热血都是一份希望。14日上午,2020年“世界献血者日”主题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