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媒体人来说,每一条新闻都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新闻的价值彰显人的价值,新闻的重量彰显公民的重量。
前天晚上的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在桂林工作的文氏四兄弟寻找走失母亲的故事,在新闻之后还刊登了四兄弟寻人的联系方式。节目一出,除了文妈妈的下落惹人担心之外,新闻本身也得到了不少观众的正面响应,在网上被称为“彰显人性的光辉”,还有不少人真的伸出手,帮忙四兄弟寻找母亲。
就节目本身而言,这不是一个独立的寻人启事,是央视新闻节目在近期“我的父亲母亲”系列报道中的一个侧影,是对失忆老人关怀节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新闻联播的平台上播出一个普通家庭的寻人故事,的确更有助于贴近民心,也贴近社会发展的脉搏。
在人们的印象中,《新闻联播》往往是中规中矩的。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新闻联播中曾看到最美乡村女教师、爱心小院、讨薪日记等基层报道,让不少人对新闻联播的固有看法在发生变化。
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份额最大的新闻节目。公众希望它能改变一下刻板印象,既能看到全国最重要的新闻,也期待能看到这些新闻和自己的直接关系。新闻的价值彰显人的价值,新闻的重量彰显公民的重量。无论新闻的主角职位大小高低、故事悲喜忧欢,越是真实、越从生活中来,越能找到人性的共鸣,新闻就越有生命力。
新闻节目贴近民意、展现人性,其实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宏大叙事。就新闻联播本身,这些年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变化。比如不少普通人开始登陆央视新闻联播,甚至还有农民工兄弟连着四天在新闻中“讨薪”的报道。这是一种进步,它一方面意味着新闻人主动求变,求观众认同,求社会关注;另一方面公众更多能从新闻中,找到他们关注的问题,获得非常真实的帮助。
中国社会的改革进程中,新闻人提问题的意识不应发生变化,提问题的方式却需要常变常新。因为中国人的故事在变化,观众的寻求也在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联播的寻人启事,也在寻找新闻联播自己的改革路径。
(据10月21日《新京报》)
新闻推荐
10月18日,20余名家长代表到访北京市教委信访办,希望能约见北京市教委姜沛民主任,就异地高考政策问题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一批京籍人士也陆续出现在北京市教委信访办门口,并明确提出了反对放开异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