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南桢文/图
改造小区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疏通排污管、拆鸡棚、栽花草……今年,仁和区大河中路街道通过实施一项项民生工程,解决了长期困扰居民的难点问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道路改造方便居民出行
大河中路街道辖区内有30多家改制企业,生产区和生活区交错分布,特别是一些小区道路破烂不堪,严重影响了居民出行,大家为此怨声载道。
今年4月,街道筹资100多万元相继在弯腰树社区、大河中路社区、大河南路社区改造了3条道路,并安装了16盏太阳能路灯,疏通了5处近100米的排污管道。
在嘉园巷9号,谈起刚改造的一条长约135米的路,南路社区70岁的陈俊兰老人说:“这个小区大概有300多人,我家在这里住了30多年,以前巷口这段路又窄又烂,小车根本进不来,下雨天还得穿水鞋。街道和社区出资进行改造后,现在不仅路平整了,而且还比原来宽了一倍。路边还新安了6盏太阳能路灯,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
在中路社区华兴巷50至52号,一条146米长的烂路曾经是困扰居民的伤心事。在路边织毛衣的居民叶莲说:“以前这条路的排水沟是露天的,不仅脏臭,有时还流到路上,经过这段路时居民不仅要小心,而且常常捂着鼻子走。现在路改造好了,排水沟也加了盖,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而住在虹桥巷的居民也感受到了小区道路的变化。居民邓吉祥说:“以前这条78米的路坑洼不平,经常有一些老人摔倒,现在改造后,大家出行方便多了。”
环境整治居民得实惠
10月12日,记者在新华路10号看到,四五个居民正围坐在坝子里的石桌旁聊天,坝子里的树和花台里的花草长得郁郁葱葱。
78岁的杨光胜是原市建二公司的退休职工,住在路边一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楼房里。他告诉记者:“以前一楼搭了三四十个鸡棚、柴棚,露天排水沟里的污水流到沆洼的泥土坝子,臭气熏天;花台里除了垃圾啥都没有,环境只能用脏、乱、差形容,根本没有居民愿意在这楼下多呆一会儿。”
今年4月中旬,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迎“国卫”复审,大河中路街道和南路社区下大力气拆除了房前屋后鸡棚和柴棚,改造了这栋楼前后的排水沟,并加上了盖板,硬化了院坝,建起了休闲桌凳。“五四”青年节,街道还组织工作人员在这里栽树、种花。
“如今,这里的环境变整洁、漂亮了,晚上大家都喜欢到楼下这个坝子里休闲、玩耍。”居民杨平接着说道。
过去在华美巷有一处边坡,每逢下雨,上面的泥土和树枝就要垮下来,影响了小区300多户居民的通行安全。今年7月,街道自筹13万元对边坡进行了治理。
对此,住在华美巷的300多户居民都很满意。买菜经过改造后边坡地带的张淑文老人说:“以前,根本不敢在这里停留,一下雨上面就要落石头,过往行人和车辆都很担心被砸。边坡治理后,我们心头的一块石头落地了,感谢街道为我们居民办了件大实事。”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公款吃蟹”暴露的不仅是“舌尖上的腐败”事件:近日有网友发帖透露桐乡市公证处的主任年薪80多万元,而普通员工只有三四万元,并曝领导去阳澄湖吃了16万的螃蟹。据悉举报内容来自桐乡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