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乐见更多官员“主动公开”

来源:桂林晚报 2013-02-16 07:57   https://www.yybnet.net/

蛇年新春伊始,云南省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就公开了部长公务车车牌“云G99099”,表示“禁止公车私用从我做起,求大家监督我”,“欢迎拍照发微博公开曝光”。

●乐见更多官员“主动公开”

或许伍皓的做法并不能触动现行公车管理使用制度,坊间也有作秀的指责,但官员主动公开公车号牌,仍然值得肯定。

其价值不在别的,就在“主动公开”这四个字。现在,在公车改革、三公消费公开等方面,共识很多,而进展不大。很多官员都表示支持公车改革,支持三公经费公开,但是,一到自己这里就顾虑重重。让他们晒晒自己公车号牌、每年的花费,向公众报告一下本部门公款吃喝的账单,就不行了。

公车信息不公开、三公消费详单不公开,公众就无法进行监督。

政府、官员自觉接受民众监督是基本的政治伦理,“主动公开”正是应该做的和正常做的事情。不论是一个官员,还是一级政府机构,都应主动接受民众监督。主动公开就是创造条件让民众监督政府。

遏制公车滥用、三公消费等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说到底,就是要建立一套让权力受到监督和制衡的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政府、官员受到民众的监督。如果,有些官员连自觉接受民众监督的意识都没有,那么,他们又岂会甘心将手中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现在,很多领域的改革都在面临这样一种僵局———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好的,可就是缺乏勇气和行动能力。很多官员、政府机构都在观望,在被动地等待,消极地拖延。

如何打破这种僵局?需要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自上而下更大力度的改革,也非常需要更多的“主动公开”。从主动公开公车号牌到主动公开三公消费详单等,让越来越多的“主动公开”成为一种潮流或风气,相关的制度改革也就水到渠成。

●让舆论接力监督“公车私用”

伍皓此举,迎来舆论叫好;但随之也出现了反思之声。有评论指出:按照1994年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只有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作为云南省内的地厅级干部,伍皓配“专车”本身就违规。

伍皓可能没料到舆论监督来得如此迅速和尖锐。对此他解释,这不是领导“专车”而是“公务用车”,不仅是领导有公务时乘坐此车,公务接待也常用此车。

问题在于,伍部长不公布这个车牌,无法保证公众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但公布车牌号后,反遭到新的质疑。怎么办?

事实上,更多的信息公开,意味着更多的监督,甚至是更多的质疑声、抢白声;主动公示信息的官员将面对更多的提问,做更多的解释。这也是信息公开、拓宽监督渠道的本义所在;唯其如此,才能把公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

春节期间,江苏泰兴等地决定封存公车,结果平时一些严重堵车的地方畅通了,说明控制公车对缓解交通问题潜力巨大。同是春节期间,有微博反映广州城管“公车私用”,执法车停在某农庄,目前相关人员已被停职。舆论监督公车私用的效果立竿见影,但是没有执法标识的公务用车,监督起来就很困难,而像伍皓那样公示公车车牌,将公车置于“十目所视”之下,正是保证公民监督的有效措施。

从官员接受舆论监督的角度说,伍皓部长有义务“容得下尖锐的批评”,哪怕声音真的很刺耳。但另一方面,对于敢为人先、扎实推进具体改革措施的官员,舆论监督应有一个“和风细雨”的态度,不能让改革者“压力山大”。如果一味对公示财产、公示车牌的官员吹毛求疵,将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问题,要求改革者独立承担,这只会让不改革者、反对改革者得了便宜,更会堵塞改革的路径。

希望伍皓的带头公示,能在舆论场中形成放大效应,对反对公示、反对监督的官员形成压力。以公示保障监督,以监督提升公信,形成官民之间的改革共识和良性互动。

●从根本上治理公车腐败

在为伍皓自曝公车牌号叫好的同时,不难发现,他不经意间也公开了另一个“秘密”——— 作为一名副厅级官员,伍皓本没资格享有专用公车的待遇,但他却实实在在享有了这种待遇。

中央规定只有省部级及以上官员才配备专车,可在不少地方和部门,一个小小的科级、副科级官员,往往也堂而皇之享受着事实上的专车待遇。公车腐败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公车信息不透明,公车使用得不到有效监督,导致公车私用、滥用屡禁不止,是一种“流程中的腐败”,那么,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官员违规配备专车,致使公车数量严重超标,公车购置、使用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则是一种“源头上的腐败”。鼓励官员主动公开公车牌号,加大公车信息公开力度,固然有利于加强对公车使用的监督,有效治理“流程中的腐败”,但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公车腐败,就必须从源头上遏制公车消费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必须严格执行公车配备的有关规定,特别要严肃清理和查处违规为官员配备专车的行为,才能大幅缩减公车数量,达到节约行政成本、改进工作作风的目的。

如何加快公车改革步伐,从根本上治理公车腐败,不但考验着各级官员的思想觉悟,更考验着主政者推进改革的勇气和能力。

综合《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

新闻推荐

中国足球腐败案 审理回顾

始于2009年的中国足坛反赌扫黑风暴,经过长达两年多的调查和审理后,于2012年2月18日和6月13日,分两批对59名被告人作出一审宣判。两名中国足协前专职副主席谢亚龙、南勇均被...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乐见更多官员“主动公开”)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