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进入过年的程序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前前后后一个多月都算过年,甚至整个正月人们都处在过年的状态之中,可谓洋洋大观。这样重大的节日恐怕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岂是圣诞节等洋节所能比的。
对于上了一些年纪的人来说,过年就是吃好的、穿新衣,就是享受的代名词。过年对人们有多大诱惑力?民间传说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做了皇帝,便问部下干什么最好?有人说过年最好,于是李自成下令天天过年,结果数年的江山数天就过完了。这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诞不经,但却揭示了过年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就是享受。
小时候,我们扳着指头算过年的时间,类似后来香港澳门回归的倒计时。进入腊月,农家开始陆续杀猪,置办年货,买水果糖、葵花子、花生等副食品以及鞭炮年画等物品,家家蒸馒头花卷,缝制新衣服,大团结(面值10元的人民币)花起来似乎也不心疼,再吝啬的人在过年的节骨眼上都表现的有些慷慨大方,似乎辛苦了一年就是为了过年这几天的享受。到了腊月二十三便是扫房子,将积攒了一年的灰尘统统扫去,房子也一时显得明亮了许多。晚上要送灶神,献上沾有蜂蜜或红糖的小干粮,让灶神到玉帝那里汇报时多说好话,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同时也折射出老百姓走关系的一种心态,但是人们都是用一种诚惶诚恐的心态去做的。
写春联是一件大事,特别是自家不会写的人,老早裁好了红纸到认为水平好的人那里去写,一则乡里乡亲甚至是本家,二则人家上门来也是看得起你,所以有的“写家”整天忙着挥毫泼墨,写着“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等美好的激动人心的春联。大年三十,旧式木格窗户贴窗花是个重头戏,一般要耗去几个人半天的功夫,后来的玻璃窗户自然不用怎么费劲了。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就动手贴春联了,凡是有门的地方都得贴,甚至连牲畜圈也要贴上“六畜兴旺”。当大红的对联贴起来之后,一股喜庆的气氛扑面而来,再加上那些对联上祝愿的美好言词,更令人精神鼓舞,对来年充满了向往与憧憬,意味着到了明年一切都会变得美好无比,有点像人们向往共产主义的味道。对联张贴起来后,便是鞭炮齐鸣,宣告过年正式开始。
除夕夜,本家的子弟都要成群结队到长辈那里拜年,在祖宗牌位前上香叩头,长辈们正襟危坐接受叩拜后分发年钱,端上酒肉之类任晚辈和年轻人们热闹一番。有时通宵达旦,目的是为了守岁。正月初二开始,人们穿得衣冠楚楚开始走亲戚,闹社火,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好不热闹喜庆。
过年给我们留下了多少美好而难忘的回忆,可现在却经常听人们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去年春节期间作家尔雅给我发短信说了他的回乡感受:“乡村里的传统已经被喧嚣的物质盘剥殆尽。老人们伫立于街道一隅,享受冬日里短暂的温暖。年轻一代聚集房间,酩酊或者赌胜。几乎所有的对联都是整齐艳俗的印刷品。我们要清醒观察并抵抗时代的溃疡和媚俗,才能真正体味到高尚深沉的愉悦。”对此我也是深有同感。
常听老人们说现在天天都在过年,甚至比以前过年还要好。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其实老人们的话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我们平时的生活已经达到了吃好的穿新衣的水平,过年时依然如此,所以感觉不出来有什么新的变化。再者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冲击下,真正的传统往往只存在于偏远的地区,人们过年的“讲究”少了,新生代们热衷于过洋节,使得传统节日有式微的趋势,自然年味也就淡了。
新闻推荐
刘谦最新一条微博写道,“今年春晚是我最满意、最用心的一次表演了。”春晚总导演哈文予以转发并回复,“元宵的节目是啥呢?”这意味着,刘谦将会在元宵晚会登场,并未如传言般被央视封杀。刘谦在春晚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