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千年古镇 话方村

来源:芜湖日报 2013-04-23 20:28   https://www.yybnet.net/

公元1112年,方生智携家带口避战火离乱从河南南下,宋高宗南逃而迁徙,见江南一草芜柳荫之处,便临水而居。此先,已有三两人家散落其间,一问,俱是河南避难农户,耕作于此约有十年之久了。方生智读得两年私塾,识得丁点儿文字,便与同乡商议,取居地为“方村”之名,众人曰“甚好”。青弋江傍村而过,清流蜿蜒曲折,柳荫掩映成片,好地方啊,春天桃红柳绿,秋天稻黄鱼肥。隔河相望,也见星点人家,种莲收藕,捕鱼捉蟹,方生智凫过河去,拜望农家,皆友好,鸡豚留客,腊酒盈盏,方生智醉,农人假小舟送过河。归,方生智也砍树制得一小舟,自此,常常往来清流两岸,交流邻里之间。一个无史料佐证的故事,也许使得方村的“古往今来”生动了许多。

走进方村,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高高的马头墙和光亮的石门槛

公元2012年的一天,我们几个喜爱摄影的闲散老人走进方村,来到那条已经有些寂寞的老街之上,老街的街面半是水泥半是石板,偏于清冷的老街显得很安静,三两翁媪坐在长条凳上闲聊,见我们举着“长枪短炮”也并没有丝毫的惊和诧,想来在他们的眼里,这种阵势并没少见。他们的目光有时也会随着我们镜头而移动,仰面瞥一眼平日里并不太注意的、高高的马头墙;俯首望望已经不知道踏过多少遍、光亮如砥的石门槛。司空见惯的美丽是最易被忽略的,方村镇的“土著”忽略了这些身边的美丽。翁媪的面孔和小镇容颜一样的苍老,近百年的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而近千年的岁月则凝固在青砖黛瓦之上。远一点,徽钦二宗的北虏和高宗的南逃肯定是个悲剧,但是,江南的兴盛,却是宋室南迁这个大悲剧中的一个例外、一个插曲,方村的兴起和繁华似乎应该感谢这个例外和插曲。

与一老者闲聊,问年轻人哪去了,老者一挥手指了指我们刚来的地方“都上新镇去了”,所谓“新镇”就是“弃旧图新”的结果,那一片繁花似锦的闹市、摩肩接踵的小楼、人熙车攘的门庭,车流如水的马路,全新的方村,宛如“市”而不是“镇”了。

青弋江惠泽的方村,水沛土肥,是天赐的粮仓。但水过丰却常成患,“围湖造田”不失为治水防患的良方,圩外疏水,圩内垦植,各行其规,各执其道。万春圩始筑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朝廷“取万春、荆山、黄池三务田租入后宫”,即便是“入后宫”也可见当年芜湖三圩一带的富庶。而方村所处的古称方村圩的行春圩,兴于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士民南渡,南宋即在江南兴水利、辟农田,补财政、安难民,确是一举两得。

漫步在临古镇的青弋江的圩堤上,一碧清流依弯就曲,舒缓地从眼前流过,冬日里的阳光散于江面之上,将江岸边的屋宇映衬得格外美丽。方村渡上的舟楫从容地、缓慢地往复于两岸,渡客不急,船家更不急,缓流上的渡船也许是方村古往今来不变的风景,是不是永久的风景可就难说了。有人建议,在“方村渡”上建一座桥。我以为,青弋江已经不是昔日横行湍急的肆流了,而方村新镇也已经并不紧依青弋江了,“方村渡”这道独特的风景于情于理还是让她垂世流芳吧。我想,秋天的黄绿摇曳,定是方村另一番景色,与春色相异、与秋色相宜的一派田园风光。

古老的方村,不仅有沧桑的历史,还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春天来方村,青弋江如带,日出江花,垂柳成行,油菜黄灿,远丘近流,成片的青碧上点缀着千红万紫,充满着无穷生机。到了入夏,也许正是火红的“吃新”节,早稻熟米,嫩鸡肥鸭,浑酒佳酿,祭祖慰先,乞风调雨顺,祈五谷丰登,你可以跟着方村吃一回,乐一回,尝尝“吃新”的滋味,感受丰收的喜悦。虽然“吃新”并不为方村独有,可方村的“吃新”延续了千年,这民俗现在是个什么样子,那只能待到“吃新”的时候再去方村才能领略。秋冬日的方村,则又呈现另一番景象,是一种历尽沧桑之后的悠然静默。

记得杨万里写过一首《行春圩》,诗曰“桑畴入眼郁金黄,麦陇千机绿锦芳。诗卷且留灯下读,轿中只好看春光”。畴,已耕之熟田,陇,农作物之行。杨万里生于1124年,绍兴24年(1154)进士。诗肯定写于做州官路过“行春圩”,行春圩就是方村圩。待杨万里“轿中只看好春光”的时候,方村已经垦殖了半个世纪,时值春季,花黄柳绿,生机盈然,手中的诗书还是等晚上再看吧。 

杨万里是晚宋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一生几乎仅历官州郡,是一个为官清廉,为人耿直的诗人。同代齐名的诗人尤袤说杨万里“为郡不知歌舞乐,忧民赢得鬓毛斑”,可以想象,杨先生路过行春圩,看到麦垅千机、满眼金黄,喜悦和诗兴同起,惊喜“圩户家家不识愁” 堤岸“夹道垂杨一千里”,捋捋胡须颔首吟道“风流却是太平州”,甚至惊叹这行春圩“个是东皇大御园”。方村当年的富庶和秀美跃然于杨先生的诗中。

由于方村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所以屡遭战火兵燹的侵害。因此现在的方村镇很难看到一处古老的建筑。历史留给方村古镇的,只有残断的、面目全非的青石板路,民居的叠壁飞檐之上,新伤旧痕累累,曲槛雕栏横断竖裂皆是。镇龙庵、晏公庙和古城院等等,早已经荡然无存,就连一丝可以寻觅凭吊的遗迹也没有留下,真可谓只有“遗”而无“迹”了。如今,它们只能存在于百姓的言谈之中,存在于文献的方块字里。现在方村镇的一些老宅基本也都是建国以后所建的。

深浅黑白染晕了江南春色,花柳红绿犹如长卷上艳丽丹青的铺张。如果细雨蒙蒙,霏黄湿翠,吠狗鸣雀,荷锄顶笠,远处的村落似见却飘渺,近处的水面舟行如滑动,面对这样一幅水墨丹青,你能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吗?你若转身从青弋江的圩堤缓步去方村古镇,霏雨中,一路人声鼎沸,商贾盈街;一路稚童的嬉戏玩闹,妇人的讨价还价,你争我执;还有酒肆茶楼幡旗招摇,觥筹交错。忽闻得一声“春眠不觉晓”,是学童的读书,还是士人的吟哦?置身古镇,恍若隔世,已经分不清岁月的明确界限,当然,你也无须分出,知道这是方村就足够了。

在古镇,拜见了一位世纪老人,在方村居住已逾六十年了,他是从肥东逃难来此定居,彼时的方村,在那样一个年代想必还算是安宁的,逃难的百姓来此避世谋生,修养生息。方村镇的确是一处宜居之地,若问何以见得?镇上所见四、五翁媪,一问岁数,皆八十以上。就连那位世纪老人的女儿,也逾六十,不过看上去倒只有五十余岁。

南宋诗人张子顺说当时的方村“何以苏堤寒食近,画船箫鼓漾恩波”,南宋的都城就在临安,自然是繁华似锦,美丽如画的。方村在诗人的眼里可与杭州媲美,那是怎样的一种韶华和风景呢?

到方村,已经过了“淑气催黄鸟”的季节了,模棱于早、仲春那和煦的阳光从云间隙中懒散地在青梗绿萍上闪烁,感觉着“晴光转翠萍”的清朗。云层聚合,阳光收进,春的残余偶尔夹着略带一阵风,依旧有一点凉意,河堤上,青弋江水缓慢地、似乎一丝留念地默默无声,只有俯身于江上的垂柳那参差的枝叶在清碧的缓流上带起些许的水花,泛起涟漪。“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春来的青弋江水没有一点“蓝”的意思,倒是青中泛碧,绕方村的青弋江水太平静了,没有一点情绪的波动,堤下的方村老街也远离了繁华的喧嚣和嘈杂,连同堤外的江水也一道享受着这份宁静和孤寂。

方村古镇,宛若一位千年老人,虽红颜已褪,但依旧精神矍铄。但愿它的寿命长一些,再长一些。

曾经盛极一时的方村和现在恢复宁静的方村都是时代的作品,现在的文明,也许正在无意识地抛却我们弃之不舍、情之难割文明样式,就像我们喜欢新式家居的舒适和方便,又留恋旧式老屋的典雅和亲切。但是,若想回到过去,已是不可能了。

□ 沈光金

新闻推荐

芜湖留守娃全国舞出精彩

本报讯  “舞向未来——第六届全国校园舞蹈汇演”13日在河北丰宁京北第一草原举行,来自芜湖新农村舞蹈教室的22个孩子表演的舞蹈《留守娃》和《新天新地新农村...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千年古镇 话方村)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