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祖业”映照一家人百余年变迁 □本报记者 陆照德 文/图

来源:百色早报 2013-05-06 01:18   https://www.yybnet.net/

共和街49号韦家祖业外观 韦文凤老人指着在一楼的一副对联 韦文凤一家1933年拍摄的春节全家福  

□本报记者  陆照德  文/图

在市区共和街,有一座老房子,砖瓦结构,民国风格,墙面斑驳,在新楼环立的喧嚣闹市中,老屋沧桑,给人一种古色生香的感觉。

这是谁家的房子呢?不少外地人经过,发现这老屋,都不禁有此疑惑。不久前,记者多方打探,采访了老屋主人之一的韦文凤老人,终于给大家勾勒出这老屋主人的家族脉络。

闹市中老屋  已有八十载

此前,记者曾怀着好奇心,在街坊的指引下,走进这个闹市中颇显沧桑的老屋,老式门庭,两重门,青石铺地,进了门,透过昏暗的光线,映入眼帘的是中堂上的几个相框,里面都是半身头像,民国服饰,典雅之中自显派头。中堂一侧,有木梯供登楼,旁边是后门,过后门即是后院,柴房、厨房、厕所都在里面,老墙、旧屋犹存,幽静而清爽。

老街坊们都说,这是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房子了。记者辗转了解到,老屋主人姓韦,家里还有人居住百色,久不久来看看。后来,记者找到屋主之一的韦文凤老人(今年84岁),老人拿出他父亲早年书写的家族性文稿——《我的元始》,文中显示:1933年,老屋由韦文凤的爷爷亲自主持师傅建筑,叔伯兄弟3人全力同心多年,才建成的,此屋遂立为祖业。

为了昭示家族繁荣昌盛,“以垂永远”,当时韦家父子兄弟相约定,此祖业“谁也不能毁坏和贩卖”。今年年初,韦文凤自掏腰包把房子修葺了一遍。“我们有好多个兄弟姐妹,这个房子大家都有份。”韦文凤称。老人引领记者进屋,介绍了中堂上的祖辈,踩木梯登楼,把房子看了个遍,老人说,维修前,屋顶漏水,别的都还好,可以住人的。

二楼客厅里,南墙上刻着横批为“勤耕坚忍”的对联:宜学宜问;既生既存。对联之间是一块小黑板,教授子弟用的,从中可看出韦家相当重视教育。随着时代变迁,老屋在供水供电等生活设施上,略有欠缺,加之,老屋是韦家祖业,属多个兄弟姐妹共有,大家都住在别处,韦文凤老人也跟着儿子住,因此老屋空置着,只有一个外甥偶尔来住。

逃难到百色  寄居潘婆家

从韦文凤父亲韦金居书写的《我的元始》可以勾勒出韦氏一家渊源。据传,韦氏祖先原籍山东白马县,宋时随狄青南征侬智高到昆仑关,后落户于广西上林(今田东思林镇)。

太平天国时,韦金居的祖父韦友良被征往百色鹅城,病故,葬于鹅城观音堂附近山地。韦金居父亲韦承坤,由上林逃荒到百色,被好心的潘婆婆收留,认作干儿子,潘婆婆以出租食格(古时装食品送礼用的一种木盒子)、花轿为业,号称逢兴禄,当时潘婆婆膝下有一女和外孙女。

潘婆婆去世后,剩下一个小屋及一些花轿、食格,嘱让韦承坤经营。韦承坤娶郭氏女为妻,育有四子一女,一家人靠出租家具、食格为生,时民间多贫困,婚丧之家,多要租用桌椅食格等用品。韦金居一家大小,赖此生活,不致饥馑。

韦承坤长子韦瑞春,次子韦瑞明(立祖业前已逝世),三子韦瑞璋,四子韦金居,女儿韦翠婵。韦金居生于1899年9月19日,韦家四兄弟早年进私塾,后入元多小学就读,稍长,即走街给人家揽买卖,收取中介费,俗称“九八佬”。后到商店打杂,被东家看中,直升管账,负责买卖。

奔走为衣食  集资立祖业

韦承坤的岳父郭氏,原经营小生意,奔走云桂之间,后病逝云南,留下妻女,两人相依为命,非常艰苦,遂招韦承坤为婿。到郭家后,韦承坤初以屠猪卖肉为生,妻子郭友莲以给大户人家卖樵担水为生。郭友莲母林氏,有间小木屋,旁有块空地,植有石榴、木瓜等果树,这块地便是后来韦家祖业,今天我们看到的老房子原址。

韦承坤接管逢兴禄,韦金居几兄弟则在各地,为衣食奔走。从韦金居的《我的元始》及给外婆立的碑文中可知,韦氏几兄弟至少涉足百色、南宁、剥隘乃至云南、广东等地,数年积累,应该攒了一些钱,才能集资在郭家祖宅基上兴建这个大房子。韦文凤老人听说,祖业的很多建筑材料都是从广东运来的。

韦氏父子兄弟为建好祖屋,费了不少心血,韦金居的大哥,在建好后不久,就染大热病医治无效,壮年离开人世,无子嗣。韦文凤提供了一张全家福老照片,在祖屋二楼照的,一家几十口人聚集在客厅里,背后题字显示为1933年春拍,就是祖业建好后的第一个春节。

在韦文凤老人家里,还留着一些食格,上有毛笔书写的“逢兴禄”三字,以及一些韦文凤玩的木马玩具,这些旧东西韦老极为珍爱宝藏,因为这是他们见证韦氏家族在鹅城落脚、成长、变迁的证物。

新闻推荐

博士占座看风景的背后 □黄素雲

占座这一不文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要是发生在市井老百姓身上,往往不值得一提,但要是一个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博士占了座,还是在飞机上占座,这就让人大...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祖业”映照一家人百余年变迁 □本报记者 陆照德 文/图)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