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高考不到两周时,18岁的小吴不曾想过,“围观”也会被城管痛打。5月25日,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他拍摄城管粗暴执法,结果遭到城管的围殴致伤。5月29日,涉事城管已被停职。但目前,小吴已确定放弃今年的高考。
(据6月5日《中国青年报》)
从动拳脚到操家伙;从打商贩到打行人;从打老人到打孩子;从打百姓到“连警察一起揍”,从单枪匹马到群体围殴;从“协管员”冲锋在前到局长亲自披挂上阵……城管打人的事屡屡出现。但是,一个孩子即将熬到头的十年寒窗高考路,骤然被“打”断,这委实令人心酸。
其实,城管自己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跻身“大盖帽”行列只是其风光的表象,骨子里却背负着沉重的舆论枷锁,一路走得何其之累。打人的城管也有被人打得满地找牙的时候。当“借我三千城管”式的插科打诨成为大众心照不宣的集体快意表达,当城管需要在自己的办公室抽屉里放置钢管以防不测,执法生态可见糟糕到何等地步。
并非天生就“好这一口”,城管的“基因价值”无疑是正面的。政府改革设城管,民众花钱供城管,是为了更好地养护城市而不是养打手。如今城管功能高度异化,折射的是日积月累的“破窗效应”:当一百个城管创造了不良的“暴力文化”,这种“文化”就会裹挟第一百零一个城管,使他的冲动行为无时无地上演。
一个和谐社会、法治社会需要立体化的法定公权来进行维护与支撑。法律赋予城管多大的权力,我们且不考量,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权力都是有“笼子”的。透过一起又一起城管打人事件,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大同小异的怪象:当事人无不是以执法的名义行使权力,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恰恰又罔顾法律,为所欲为。处在城管这种特定位置,以其作业开放程度之高,社会接触面之广,一旦行为失当,更很容易激发和加重社会负面情绪。在“以牙还牙”的恶性循环中,很多本可避免的所谓“暴力抗法”事件被诱发成为一种可能。
那么,究竟拿什么来终结“暴力城管”?文化的根治与重塑需要花大力气,需要多举并重,破除城管堆积甚厚的“暴力文化”,同样注定不会速效。舆论诟病之下,一方面我们仍然寄望于这个权力主体拿出洗心革面的从善勇气,把民生情怀与行政智慧融入城市管理;另一方面,违法还需法来治,相关制度应与时俱进地编织更加严密的“权力笼子”,对城管不良行为的管束、纠偏与制裁,发挥不可替代的刚性作用。
新闻推荐
在上周播出的《中国梦之声》北京站试音会上,学员冷碗碗的一首《青春》惊艳了四位导师,韩红甚至当场向她邀歌,“希望能够由自己来演唱这首《青春》”。日前记者获悉,韩红在上海的一间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