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安
9月1日起,吉林、安徽两省都将视悬挂“O牌”上路的机动车为假牌或无牌照车辆。昨日,吉林省公安厅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目前换牌进展很顺利,下个月开始,再悬挂‘O牌’上路,就按悬挂假号牌查处”。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中,全面取消“O牌”的省份达15个;部分取消“O牌”的省份共4个;尚有12个省份未取消“O牌”。
特牌车之所以威风八面,不可一世,原因不外乎:一方面,特牌车往往拥有许多特殊权利,如免罚权、优先通行权等;另一方面,特牌车往往是有权或者是有钱人才弄得到的。基于权力和财富滋生的骄横,这些持有特权牌照的人,往往有一种炫权耀富心理,在这些人眼中,即使交通违法,也可以通过关系搞定,至于撞伤了人,最多赔点钱就可万事大吉。
“O牌”下课,仅走出了消除公车特权第一步。时下,特权车肇事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更何况,公众对于特权车的关注并不在于这个牌照本身,而在于牌照所承载的公权力,在于牌照背后的公权力滥用与放纵。换民用牌之后,公车不应“潜伏”,必须在阳光下运行,创造条件让公众监督。将公车喷上明显标识,同时鼓励公众通过“随手拍”等形式进行监督,就是把公车特权关进笼子的方式之一。
梳理近期网络曝光的“公车私用”事件不难发现,基本都是外部特征明显的公车容易被曝光,如喷涂了字样的军车、警车、执法车等。但数量更为庞大的公车由于外部标识不明显,难以被公众识别。今年初,北京一位小学生提出给公车上红牌便于接受监督的建议,在微博上被人们一次一次地推介和转发,赢得网民支持。
以特牌车为例,目前尚无法律给出一个明确的框架,导致本该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特权车牌流入民间,成为一些权势人物违法乱纪的本钱,特牌车横行霸道的背后是权力的失控。完全取消特牌车虽然还不现实,但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特牌车既然享有特权,就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方面,严格控制特牌车的发放对象,防止特权车牌流入民间,并公开特牌车的用户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另一方面,加大惩罚力度,对特牌车肇事行为,不仅要科以重罚,而且要吊销其特牌车号。
一言以蔽之,管好公权力,才是解决特牌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问题的治本之策。(据《法制日报》)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长沙8月25日电(记者谭畅)近日,网名为“湘西大山人”的网民发帖举报称,自己近期参加了湖南省公务员考试,并以笔试、面试总成绩第一名进入体检,但因脸上长痤疮、“长得丑”遭淘汰。官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