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明
1976年10月给中国造成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刚刚恢复党和国家领导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在综合分析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基础上,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下,我国各级各类教育30年来取得了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并且成为实现中国教育梦的灵魂。
“面向现代化”是中国教育梦的本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是基础,教育要先行。教育面向现代化,一是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务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造就大批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和全球化需求的各级各类人才;二是教育本身要按照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发展趋势及现代教育规律,对教育体制、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断进行改革,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三是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人,也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面向世界”是中国教育梦的境界。作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教育,必须要面向世界。一是教育要面向世界的发展潮流,积极且超前培养适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要有世界眼光、世界情怀和世界知识技能。二是教育要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体制等,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育。同时开放教育领域,鼓励世界优秀学校到我国开设学校,在我国招收学生,直接将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等植入我国教育领域,发挥其研究、导向作用。这方面如果我们固步自封,眼界狭隘,不主动迎接教育的全球化挑战,都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的影响。
“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梦的使命。“面向未来”的教育,一是把近期和远期相结合,把现实性和未来性有机结合,要有未来意识和前瞻性,尤其是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二是教育课程内容的继承性与未来性的统一,课程内容必须在重视人类以往知识经验的传承时,更注重新知识、新经验的创生,预见到未来发展趋势,将新涌现的知识及时融入到课程中去。三是教育应让受教育者满足现时发展又要开发潜力注重未来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受教育者发展不同时期其需要和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学校教育时期既要满足受教育者不断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准备,又要为受教育者长远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广泛的基础和储备充足的知识与技能,尤其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使其终身受用。所以,“面向未来”的教育既要高度重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要高度重视人的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关注科学知识未来发展趋势,又要考虑教育自身的未来发展趋势,使教育自身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邓小平的教育“三个面向”思想明确了我们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明确了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的教育真正贯彻落实了“三个面向”,就能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就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市第三高级中学校)
新闻推荐
□晏扬全国人大常委会日前表决通过了新修改的商标法,自明年5月1日起施行。新商标法规定,禁止生产者、经营者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上,或者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