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来明制作的唱片
前言
对世代居住在南盘江畔(隆林)的壮族村民来说,山歌是他们的生活之魂,赶圩路上,耕作山中,农闲游乐,山歌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嫁娶之夜的山歌会,更是汇聚四方青年男女歌手,通宵达旦对唱山歌,有时连唱三日不散席……
1998年起,“唱片”这个新生事物,催生了“职业山歌手”与“山歌经纪人”,民众像追星一样追捧这些山歌手,形成了一个原生态的山歌娱乐圈。固定举行的“三月三山歌会”,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山歌市场呈现一片蓬勃生机。这种繁荣于新时代的“山歌现象”,群众如何看待?山歌将怎样传承?山歌又将往何处去?记者今年春节在隆林对此进行了采访。
在隆林,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时而提着摄像机走村入寨拍摄,时而追逐圩日卖碟片,有时又像电影导演一样组织歌手进行野外拍摄……他们通常以“老板”自居,独立录制了群众喜闻乐听的唱片,催生了该县南盘江畔的山歌市场,造就了农民职业山歌手,并长期扮演着这些职业山歌手的经纪人角色。
近日,记者在隆林采访,接触了这个“土经纪人”群体,了解他们的发展情况,勾勒出该县壮家山歌市场的“变迁图”。
1 一个汉族男人的壮族山歌生意
1998年前后,一位姓岑的北流籍汉族男子携妻来到隆林。经一番考察后,他四处寻找擅长唱山歌的歌手,一时之间,“唱山歌有钱拿”的消息不胫而走,越传越远,传遍了街头巷尾。
岑氏夫妇刚来隆林的时候,很多壮族山村的村民已经很少听到山歌,因为年轻人大多都不会唱山歌了。但民间仍有一些唱山歌的歌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岑氏夫妇,当面唱歌,岑老板(民众习惯如此称呼,下同)便会给他们几十块钱的酬金,买卖就算完成。
当时,这些山歌手还不知道岑老板要干什么,直到后来,街头巷尾的影碟机中传出山歌的声音,人们才渐渐意识到,这位岑老板是在录制山歌唱片出售,用山歌做起了令人出乎意料的生意。
“没有他的开创,我难以想象影碟机里播放的歌曲、电影有一天我也能做,并且还能挣钱。”随着岑老板的足迹从事山歌摄影工作的莫来明由衷感叹,岑老板的做法很简单,找个场地,请人对唱山歌,他自己拍摄并刻制成唱片出售,每张碟片卖到20~30元,利润的丰厚可想而知。
一个汉族男人就这样打开了壮乡的山歌生意市场。
2 山歌名利场的变迁
岑氏夫妇经营之初,小心低调,住所与工作室都极为隐秘,连经常跟他进货的商贩都不知道他们住在哪里。“都是电话联系,然后他亲自送货到指定地点。”知情者称,岑氏夫妇知道私刻碟片出售违法,被文化执法部门查处要罚款,还要没收设备。
当然,精明的岑老板更担心别人模仿他的路子抢生意。不过,没多久,一位嗅觉敏锐的本地人班雷(化名)也发现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门生意的操作程序后,暗地里买设备做起了山歌生意。竞争中,班雷向当地文化执法部门举报岑氏夫妇,岑氏夫妇由此被查处,被迫离开隆林,班雷就这样接替了岑老板,“垄断”了该县的山歌生意市场。
不过,班雷攒了点钱便染指赌场,东窗事发后,山歌生意也做不成了,设备就转让给县城居民黄仕代,此时,经营碟片生意的黄启明、莫来明也开始涉足唱片制作,该县的山歌市场由此形成“二黄一莫”三足鼎立的局面。
“当时,我们没有多少钱,就联合出钱请山歌手,然后各录各的,并在自己的居住地周边出售。”莫来明称,当初好赚钱,自己却没本钱,如今有点本钱了,却已有很多人都加入这个行业,碟片也不好卖,自己也老了,“还是岑老板厉害,挣的是聪明钱”。
听闻,岑氏夫妇离开隆林后,又转到贵州兴义市继续做了几年山歌生意,赚了大把钱后才退出“江湖”,回了故乡。
3 市场繁荣催生职业山歌手
在岑氏夫妇到来隆林以前,南盘江沿岸的壮族山村的村民已经很少听到山歌声,这既与特殊时期强制“不许唱山歌”有关,更受时代变迁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影碟机等涌入乡村,分解了民众唱山歌的娱乐活动,再就是农村孩子很多都进城学习文化知识,学唱山歌成为“不好好学习”的表现。渐渐地,年轻人既不会唱也听不懂,山歌成了不知所云的老曲调。壮家山村传统嫁娶之夜,未婚青年攀山涉水对歌传情的山歌会,也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只有在偏僻的山村才能听到壮家山歌,或是从壮家老年人的口中听到几句壮家山歌。
岑氏夫妇及其后来者打开了山歌市场,以唱片的形式让山歌重回壮族村寨,歌声重新拨动了那些中老年村民的心弦。曾几何时,婚宴上的歌会是他们年轻时的舞台,赶集路上的追逐赛歌是他们年轻时的娱乐,渗透心灵的乐曲怎能让人忘怀?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另一种婚宴歌会又兴起了——请山歌手来家里对唱山歌。
莫来明记得,子女婚嫁请歌手唱山歌兴起于2003年前后,一些村民提出想请山歌手到家里唱歌庆贺子女婚宴,他就帮忙联系,谈了价钱后就成交。没过多久,各地都以同样方式掀起了请山歌手来唱歌的婚庆热潮。“没有山歌唱,晚上冷冷清清地等着人家来接新娘,一点不像在办喜事。”老人们都这么觉得,外出打工的青年也有钱支付歌手的出场费,山歌市场由此进入“土明星”时代。
此后,原来录制唱片卖的老板们多了一项新业务——做“经纪人”,民众要请山歌手,就找到这些“经纪人”,支付订金并指定请哪些山歌手,于是形象好、唱歌好的歌手成了“抢手货”,近年来,一些山歌手甚至成了脱产或半脱产的“职业歌手”,拥有“土明星”的头衔和待遇。
4 “山歌生意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起初,村民请歌手来唱歌暖婚嫁之夜的场,后来,村民也想要刻碟记录这一难得之夜,于是,“经纪人”的业务又扩展了——负责婚宴之夜的现场拍摄,并刻成碟片。唱片既成为主人家子女的结婚纪念品,也流通于市场,“经纪人”的待遇跟山歌手一样甚至更高。
在天生桥镇,莫来明是从事这一行当的先行者,从跟黄启明、黄仕代合作请歌手来录制唱片的时代算起,做山歌生意已有13年,做山歌“经纪人”9年,买了三台摄像机,另外还有刻录机和电脑等设备。13年间,前后投入不下10万元,老夫妻经营着的路边小店,成了工作室、休息室、销售点三位一体的空间。在莫来明的示范带动下,该镇已有3个人从事这个行业。
春节前后是结婚的高峰期,是“土明星”、“土经纪人”最繁忙的时段。莫来明今年春节从正月初四出门,带着山歌手到云南三江口、贵州鲁屯等地唱歌、拍摄,初八才回到家,来不及剪辑刻碟,又得准备奔往西林,行程已安排到正月末。他每年用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时间、地点,以及带哪些歌手的行程备忘录。
如今莫来明这个集老板、“经纪人”、拍摄人、销售商于一身的71岁老人,依旧忙碌在山歌市场中,资历老、态度温和的他被称为“莫老爷”,“莫老爷”出场拍摄收费总会高于其他歌手100元。忙不过来时,他就将生意免费转给同行。
和莫来明同时涉足该县山歌市场的黄仕代,原是搞装修的,包工包料辛苦干活,工钱还常被拖欠,自从干了山歌生意后,黄仕代说:“舒服多了,山歌生意改善了我们的生活。”黄仕代这句话,道出了这些“经纪人”的心声,也道出了歌手们以及广大壮乡民众的声音,因为山歌唱片给他们带来了收入与欢快,让那些留守在乡村的老人们有了精神寄托。
新闻推荐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环保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目录(第一批)”,包括东风悦达起亚K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