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爱买书爱读书直到爱不过来

来源:柳州晚报 2014-12-02 18:54   https://www.yybnet.net/

这里有几位爱书的人,他们没有因为工作繁忙或世俗压力放弃阅读的兴趣。但他们的书架上,依然不乏尘封多年,没有读过的书。

“书卖得太便宜,就像好女孩流落风尘,忍不住把她带回来”

金黄和深蓝相间的设计,硬壳的封面与封底,每一本都与《现代汉语词典》厚度相仿,却还要大上一圈儿。在赵凡家书柜最上层,一套总计15册中华书局的《全唐诗》,就这么“巍峨耸立”了七年。

如今书柜的搁板已经被压得有些变形,而这套《全唐诗》甚至有好几本连书壳外面的塑封都还没有拆开过。“以前我买过个别人的集子,但从来没有动过买全套诗集的念头。”赵凡使劲儿回想着如此“大架势”买这么一箱子书的契机,“主要可能因为当时卓越网在打折,沉沉的一箱书,而且是硬壳的,很精美,才二百多元,太合算了。”书刚送到的时候,赵凡挑熟悉的诗人翻了翻,体会到了与看诗词精选不同的感受。

“精选集的坏处是不了解诗人作品全貌,比如李白,他在很多诗里并不是显得很有骨气的,经常在结尾加一句‘小臣怎么怎么 ’,很谄媚的感觉。”打开每本都有五六百页的“砖头”,的确需要勇气。最初的新鲜劲儿一过,这套书就几乎成了摆设,但赵凡从不后悔买下它。

“看到很好的书卖这么便宜,不免觉得有些明珠暗投。就像一个男人看到很好的女孩子流落风尘,会忍不住把她带回来。”赵凡自认是个爱书的人,有个当生物老师的父亲和当心理老师的母亲,从小她便成长在多且杂的图书世界。金庸古龙、世界名著、心理学案例……逮到什么看什么。有时她会看到与年龄不相称的内容,一些“奇奇怪怪”的现象,无形之中培养了对社会开放的态度。

出于个人兴趣和工作方向,开始自己买书后,她以社科类和文学类为主,大多都会看。当然,“失手”的时候也不少。“很早之前在学校图书馆看过一本冯友兰的书,毕业之后有几句话想查,就凭印象买了冯友兰的《新原道》。结果翻了半天查不到那几句话,才发现是买错了。在学校看的那本是《中国哲学的精神》,而《新原道》又叫《中国哲学之精神》。翻了翻,觉得接受无能,就放起来了。”

! “一些书甚至会买上好几个版本,实在来不及看”

杨征的书架上,看过”和“没看过”的书排得泾渭分明,只是前者那一区的增长速度,怎么也比不上后者。

这是一个古典文学爱好者的书架,很多尘封已久的书并不是不打算看,而是实在来不及。比如还没有拆封的《资治通鉴》、好几个版本的《尔雅》和《史记》。“一本《诗经》看了两年,才看了不到三分之二。”快人快语的杨征笑称自己眼大肚子小,“很多内容不懂,但特别喜欢,就想查,所以很慢。”爱看书,是杨征从小的习惯。在还穿着开裆裤的年纪,她就会举着图画书给人家讲故事了。小孩子到别人家里,都找吃的玩的,她则直奔“带字儿”的东西。家里条件一般,杨征还偷拿过妈妈的钱,去买《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安徒生童话》。回想起来,我这孩子还真是挺好的,不买吃的,光买书。”中学时,杨征看了一本薄薄的《宋词》,觉得字字珠玑,是“精华”和“干货”。《陈情表》读得她快要流泪,兵法十三篇》也感觉很美。仿佛天生就具有对古典著作的欣赏眼光,那些经史子集她不住手地买,都快买全了。”对于读书,杨征尤为赞同金克木《书读完了》里的观点。图书馆里的书那么多,不可能读得完,为什么他说‘读完了\’呢?因为大部分书都在讨论那些经典作品,比如《管锥编》,如果你没读过多少经典著作,连人家分析的那些事儿本身都还不知道,更别提读懂人家的观点和理论了。”古典著作被杨征视作最重要的基石,一些书她甚至会买上好几个版本。“确实很不一样,《尔雅》我先买的是东南大学出的,每个字都有注音。因为很多字我都不认识,看起来很省事儿。后来我加入了一个读书QQ群,里面都是‘高手\’。人家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虽然字小没有注音,但解释得很全面。比较后发现,东南大学的字大,但解释得就云里雾里。”到了《说文解字》,她一下买了四个版本。有的是繁体字竖排版,厚厚的一大本。有的虽然解释不太详细,字也小,但携带方便。

在北京工作了七八年,杨征于两年前回了家乡河北。临走前,她曾去图书馆退卡,结果没抵住“诱惑”,像往常一样又借了一堆书。“我每次到了图书馆,就觉得出不来。”借了书就得还,然后忍不住再借……如今,杨征依然隔段时间来趟北京,见见过去的同事、朋友,再满心欢喜地泡上几个小时图书馆,这卡就再也退不掉了。

“现在我已经接受了我本来就看不懂它的事实”《尤利西斯》《被遗忘的语言》《逃避自由》《神经症与人的成长》《静静的顿河》……虽然算得上“博览群书”,但王宁安的书架上,被束之高阁的书也不少。原因各有不同,而当初为什么买它们,甚至连他自己也颇觉莫名。

初中那会儿,王宁安的学校设有小图书馆,成绩好的学生有特殊资格,能到书架里面去看。作为优等生,王宁安笑称自己很是为“能进去看书”而自豪。带着那么点儿少年的虚荣,他看了不少《汤姆历险记》《大白鲸》之类的小说,培养起了最初对阅读的兴趣。

小图书馆的书往往丢三落四不成套,想看系列里其他的书就得自己买。1998年,王宁安正读高中,北京图书大厦建成。在那个没有网络购书的年代,体量如此巨大的书店寥寥无几,加之离家又近,王宁安看书、买书的乐趣简直被滋养得枝繁叶茂。

那会儿王宁安已经看了不少书,

基本知道名字的N大名著都有涉猎。

作为成绩优异的学生,他自认得追求更高“逼格”的东西,看点儿别人看不到的。《古拉格群岛》传到了王宁安的耳朵,“内部发行”的性质深深打动了他。找了一圈儿,他在书店发现了这套书,架子上没摆,得小心地询问服务员。“一套三本,是捆在一起的。我当时想看看内容,服务员说不行。”在好奇心驱使下,王宁安花了96元买下这套书,对家境一般的他而言,不亚于一笔巨款。

然而,令他自己也迷惑的是,这么高大上的书买回家,到如今已经十几年了,他居然从来没有看过。

“可能慢慢解禁,谁都能买得到,没有什么神秘感了。也可能那个时候阅读兴趣有变化,很少看小说了。”兴趣转移的王宁安,开始看起哲学与精神分析的书。听到萨特的一些观点,“人都是有选择的,做所有的事都是选择的结果,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终极选择是结束自己的生命。”王宁安非常认同,就买了《存在与虚无》。“我那时候很反感有人总说‘我是被迫的\’,所以觉得跟萨特的想法特别合。”令他“伤自尊”的是,书一翻开,完全看不懂。“我就安慰自己,等再读些书没准儿就看懂了。结果每隔一段时间看一次,每次看十几页就放弃了,现在我已经接受了我本来就看不懂它的事实。”而精神分析的书,除了弗洛伊德的几本,没看过的就更多了。最夸张的是有一次王宁安发现书架上有两本一样的书,插在不同的位置上。一本薄点一本厚点,内容完全相同,只是版本不同。“说明书买重了,我都不记得。”但这并不影响王宁安继续买更多的书。我喜欢书把本人的观点提炼一步,读书的感觉还是一个字,爽!”(本刊图文均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解读新热词:小官巨腐

...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爱买书爱读书直到爱不过来)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