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加工手机耳塞。
“我每天可以检测2000条手机耳塞,按每条0.03元计算,一天就有60元的收入。一个月1800元的收入对一个残疾人来说已经算不错的了。”右江区汪甸瑶族乡残疾人王杰高兴地对笔者说。
去年7月,长期在广东务工的该乡农民韦仕敏发现,农闲时节,家乡剩余劳动力无法充分利用。于是,学到技术的他决定将广东一家电子厂的手机耳塞生产线“移”到家乡,在汪甸街边开办了属于自己的电子厂,让村里留守的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广东工”。王杰便是从中受益的其中一人。
“由于场地有限,目前厂里只容得下20多人,下一步我打算增加两间生产场地,再安排五六十人务工,这样能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致富,企业也将得到长足发展,一举两得。”韦仕敏说,他的工厂实行计件工资和按劳计酬制,村民们早上和中午可以接送孩子上学,上午和下午到厂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目前,他的公司每个月仅发工资就6万多元。
正在车间忙着焊接耳塞的留守妇女黄金燕告诉笔者:“以前一直想去广东打工,但是苦于农忙时无人在地里干活、家中老小无人照顾。现在好啦,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广东工\’,不仅可以实施农耕、照顾家人,每个月还能挣3000多元的工资。”
据了解,右江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户数达500多户,返乡创业吸纳了5000多劳动力就业,全区劳务经济净收入超过2亿元。
□杨 来 /文图
新闻推荐
日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张图片,一对大伯大妈,穿着环卫工橙色工作服,手持一块裁剪成心形的“心愿卡”,对着镜头。纸板上写着:“年轻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