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庆盛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教育部对2015年32所新设高校、更名高校进行公示,其中9所“学院”更名为“大学”,7所“专科学校”更名为“学院”。
虽然“专科学校”、“学院”、“大学”都属于高等院校,但听上去,“专科学校”似乎不如“学院”高端大气,“学院”似乎不如“大学”上档次———这正是高校“更名潮”的最大推动力。
当高校不注重修炼内功,不注重发展内涵,而是热衷于通过盲目扩招、扩建来增大办学规模,通过改一个时髦好听的校名来提高竞争力,那么所谓的办学规模、竞争力以及时髦的校名,不过都是金玉其外。在某种意义上,高校“更名潮”是高等教育浮躁的一个突出表征,在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思维的指引下,注定无法建成一流高校、培养一流人才。说得直白一点,如果改个校名就能办好教育,那么大学校长太好当了,人人皆可胜任。
国外有许多高校从来不改名,校名仍然是初创时的“学院”,但并不影响其誉满全球,更不影响其培养一流人才,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我国也有一些老资格的“学院”耐得住寂寞,没有加入“更名潮”,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仍然是响当当的高等院校,比如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反之,有些“学院”纵然戴上了“大学”头衔,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又有几何?
高等教育要追求的不是校名的“高大上”,而是教育质量和科研实力的“高大上”。这需要每所高校明确自身定位,摒弃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积极修炼内功、发展内涵。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任,也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
新闻推荐
大数据营销势不可挡。春节前,建行总行召开数据挖掘暨试点分行大数据产品推进视频会议,通过整合客户信息,测算影响无贷户向有贷户成功转化的数据因子,建立了从1600余变量中选取关联度较高的14项变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