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为维护蓝天白云作贡献吗?”想必人们一定会作出肯定的回答!但若问:“你的生活是‘绿色\’的吗?”回答就不见得那么肯定了。其实,环保事业不仅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更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并大有作为的一项公众事业。今天是第45个世界环境日,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加“绿色”。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映射到吃、穿、住、行、用的日常生活中,采购低污染的绿色产品,就餐、住宿自带水杯、餐具、洗漱用品,购物携带环保袋,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等,更多的百姓正将绿色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世界环境日当天,一些北京市民以“绿色驾驶宣传员”的身份,身着印有“停车熄火”“后备箱减负”“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杜绝车窗抛物”“淘汰老旧车”的背心,进行了五公里公益宣传跑,传递绿色驾驶的理念。
“生态环境是一条大船,每个人都在船上,不是旁观者。”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孙佑海说,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消费模式,需要科技、装备来外化,更需要内化到心灵中,形成人人都是环保贡献者的局面。
在中国,汉能控股集团也宣布研发全太阳能动力汽车。“在光伏界,若把‘晶硅\’比作台式机,那‘薄膜\’就是笔记本电脑。”汉能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说,轻柔可卷曲的“薄膜”发电组件可应用在建筑、汽车、帐篷、手机、服装上,提供可移动的清洁能源。
分布式能源技术,正蓄势待发。
据媒体报道,随着绿色建材的应用,建筑节能可极大压减能源资源用量。可持续发展建筑、回归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正在给公众生活带来绿色变化和积极影响。
资源与消费,环境承载与污染排放,是必须面对的平衡考题。将绿色发展与个体生活联系起来,拥抱绿色、参与绿色、保持绿色、发展绿色,是责任也是义务。
我国已陆续实施阶梯式电价和阶梯式水价,住宅和商用水电费也按不同标准征收,资源价格改革中正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机制。
然而,资源环境压力仍然严峻。以北京为例,烧煤、烧油、烧气等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与2000多万人口紧密相连。
“如果大家不愿意生活的城市污染超负荷排放,则需要在享受城市便利的同时,从我做起履行减排义务。”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建华说,除依靠环保意识的提升,一些城市采取经济政策来减少污染排放,也已到必要时刻。
(据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新闻推荐
国务院医改办: 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记者
胡浩)
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6部门联合制定《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6日正式公布。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