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去游泳馆游泳健身,是各地市民首选的解暑休闲运动好方式。但近日,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对多家室外游泳馆进行水质检测,发现所检测的泳池水质均有余氯偏低、尿素较高等问题。这种状况,并非北京独有,在全国也很普遍。游泳馆“一池清水”的卫生老问题,再次成为百姓高度关注的健康“新话题”。
国内游泳池问题真不少。一来,人均泳池面积小,常常“下饺子”,尤其是夏日,人头攒动、人流密集,所以水质不达标的速度也会加快。二来,经营者为省钱在水处理方面偷工减料,导致游泳馆的水成为病菌、病原体的“培养液”。人多“浊度”本就高,汗臭齐飞水质污染重,假如消毒和处理不达标,游泳池换水就成了“污水循环”,看着是一池清水,其实却密布各类病菌和有害物。
“祸患积于忽微”,公共卫生安全不容忽视,游泳者的健康不容忽视!泳池纤尘不染固然不可能,但“合格的水立方”却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保障泳池的卫生安全?一是要提升国家标准,强制规定人工游泳场所的平面布局、相关卫生设施设计的卫生要求等。二是要强化游泳馆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呼吁经营者不应只为眼前的利益采取长期不换水、循环系统不开、“偷工减料”消毒等等行为去损害游客的健康,而要加大投入主动提升水质标准,用安全的“一池碧水”去赢得顾客“充盈其间”。三是游泳者要培育好的卫生习惯。坦诚地说,诸如泳池“尿素超标”,游泳者也有责任。如果游泳者都能养成好的卫生习惯,进泳池前淋浴并通过消毒池涮脚,游泳时不在泳池内吐痰、便溺等等,那泳池卫生就能多一份保障。四是要加强监管检查加大违法打击力度。违法成本过低,监管责任不到位,监管督查睁只眼闭只眼,泳池里自然“暗流涌动”,这一现象,从泳池到化工厂的污水池,似乎一脉相通。要保障泳池里“弱势人群”的权利,就决不能让一个“游泳圈”陷入监管梗阻、脏水循环的怪圈。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通知指出,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