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西装已成为家家户户皆有的寻常之物,没有什么新鲜。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初期,在我老家牟平县城,西装可是件稀罕物。
那时,由于生活不富裕、手头不宽裕,人们的衣服多是自制,以温暖遮体为主。以男士们为例,上衣主流是带四个兜的中山装。一般来讲,城里人的服装稍好一点,乡下人由于忙于农活、不注重打扮,做出来的衣服有点“四不像”,穿起来给人的感觉有点别扭。
到了1984年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自然也吹到了我老家。一批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四化”领导干部走马上任,引领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推进经济发展,上下一心致富奔小康。从那以后,人们思想开始解放。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西装订制、购买开始兴起。
那年我在牟平县委办公室工作。伴随着党政机构改革,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焕然一新。随着国门打开,与外商接触增多,上级提倡也要求各地党委政府适应潮流,视情改变着装,着西装自然而然就提上了日程。一次县委领导班子成员会议上,姜书记郑重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响应号召,统一到当时的县服装加工厂量身定做一套西装,费用自付。很快,西装做好并取回来,可谁都不好意思先往身上穿。这时姜书记以身作则,带头穿起西装。
我清晰地记得那天,姜书记正好要与外商见面。他首先来到县委办公室,当着工作人员的面脱下中山装,着上崭新的浅蓝色西装,在场的工作人员纷纷以鼓掌的方式表示认同。这开创了机关大院人着西装的先河。从此,大家不再拘谨,只要组织需要、工作需要,都会自觉穿上那套统一定做的西装。再后来,随着穿西装次数的增多,习惯成自然,穿西装也就成为寻常不过的事情了。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据非官方机构估计,我国近些年来每年走失的老人不下30万名,其中,每天有超过800名老人迷失在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城市森林里。无论是调动全城力量来搜救,还是依靠互联网技术寻人,能找到的毕竟都是少数。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