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重庆女孩李妍(化名)来说,半年多前被同学毒打的一幕幕场景,至今难以忘却。“她们甚至声称要逼我卖淫”,李妍说,“我被打了好多次,到最后实在是害怕了,才对家里说”。
学校和公安机关相继介入调查,施暴者是两位年仅17岁的女生。一面是殴打侮辱,一面是花季少女,人们很难把两者放到同一画面中。究竟是什么让她们向同样稚嫩的伙伴举起了拳头?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当地又想到了哪些办法?记者在重庆进行了调查。
据《人民日报》
打人者并不认可暴力,但有同伙胆子就大了
李妍的噩梦开始于今年春天。
在自己所在的重庆某中学,两位同学仅仅是因为怀疑她向老师“告小状”,就多次在校内校外对她进行殴打侮辱,导致其身体受伤。李妍出于害怕心理,选择了沉默,没有报告老师或家人。
但在某次殴打时,打人女生威胁要她卖淫,并且与校外男子进行联系。李妍吓坏了,不得不告知家长,学校和公安机关等随即进行了调查。
在这起校园暴力案件中,打人者的漠然让人震惊。“第一次殴打过后,施暴者只要无聊了就殴打,觉得殴打折磨同学心里有种快感。”负责此案的检察人员向记者介绍。而在讯问期间,打人者在供述案情时表现淡漠,仿佛事不关己。当检察人员要求其自我剖析犯罪的原因时,对方先是沉默不语,在检察人员的引导之下才抽泣不已,很久后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重庆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心理咨询专家童新曾介入过两位打人女生的心理咨询。据童新介绍,该个案的两名施暴者,在家庭教育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一名因父亲是服刑人员产生了自卑心理,内心有委屈、愤怒的情绪,一直压抑在内心,心理状态很差;另外一名由于父母对其教育主要是拳棒加责骂,从小和父母没有建构起良好的依恋关系,对父母接纳度和认同度比较低,其内心愤怒情绪和无助感较强。
童新提到了一个细节,其中一名打人者自述并不认可打人的行为,但有同伙一起打,胆子就大了、不害怕了。而对同学实施殴打后她内心很难受,还给被打女生倒了水,对于打人这件事情,她内心也是矛盾的。“其实,施害人并不是本质很坏的孩子,只是受害人的行为恰好将施暴者的情绪激发,将对过去所有人的情绪一并转移到受害人身上,对受害人实施暴力,目的是以破坏性的行为宣泄积压的负面情绪。”童新说。
网上对骂、线下约架,呈跨学校、多联系特点
“校园暴力的产生,有家庭、学校、社会和孩子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家庭原因是主要根源。”童新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让自己感受到的是压抑、痛苦、无奈、无助,孩子会有宣泄情绪的需要,很容易将负面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而亲子关系建构不足时,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心理未获得必要的满足,孩子会转向外面,与其他人建立关系,有时为了稳定关系,会认同和参与一些自己并不认同的行为,所以很多校园暴力行为都是以群体形式进行。
童新认为,除了关爱缺失,有时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和控制,导致孩子行为规范性及人生观建构方面都比较欠缺。“具体表现为处理问题随意性比较强,过多关注‘我\’的需要,比较忽视环境规范及他人感受,这样也容易导致暴力事件发生。”
除了家庭因素,在现行重学习成绩、轻成长指导的教育模式下,成绩排名、择校,都容易使孩子自我价值感降低,自尊心受损,认知偏离,积怨情绪加强,加上孩子成长中逐步积累的负面情绪,都需要找宣泄的通道,而在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没有及时跟上的情况下,出现了问题。
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派出所,4.8平方公里的辖区范围内分布13所学校。
派出所教导员黄舸从接触到的一些校园暴力案件中发现,很多施暴者对于施暴行为有着错误的认知。“有的孩子自身处理问题能力有欠缺,网上暴力视频的传播导致认识出现偏差,以模仿的形式处理问题;有的孩子认为暴力是力量的象征,希望通过暴力展示力量、建立自己的小团体,树立威风。大部分施暴者都认为,实施暴力和欺凌行为并不会受到惩罚。”黄舸坦言。
黄舸说,由于现在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校园暴力正呈现“跨学校,多联系”的特点,演变成了“互不满意,网上对骂,线下约架”的模式,给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为了预防校园暴力,除了巡逻民警、责任校警加强巡逻和整治,有些学校还开始探索“学生自治”。重庆已有学校尝试成立了“学生护校队”,协助学校保卫部门进行门岗执勤、校内巡逻和重大活动秩序维护等。
解码“校园暴力”
七成校园暴力为多对一,九成未反抗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联合其他八部委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央视记者对一百部校园暴力视频进行了分析,同时对177名参与过校园暴力的未成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七成校园暴力为多对一,九成受害学生没有反抗。在100部校园暴力视频中,施暴者主要采用的暴力方式是:辱骂、推搡、扇耳光、脚踢等。这其中出现最多的暴力行为是扇耳光,占比80%,其次是脚踢,占比78%,在所有施暴视频中,有74%的施暴过程中伴有语言辱骂。这些施暴行为对受害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有25%的受害者遭受欺凌后倒地不起,严重的当场昏迷。在100部暴力视频中,校园欺凌行为集中表现为多人对一人施暴,打人者达到3人及以上的占全部视频的70%左右,有近10%的打人者有吸烟不良行为。面对这样的欺凌与侮辱,92%的受害者选择不反抗,当个别受害者进行言语或肢体反抗时,往往会遭受施暴者更加凶狠的群殴。校园欺凌行为大都是在围观下发生的,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有87%的施暴现场都有围观者,并且没有人出面阻止,网上流传的绝大多数校园欺凌视频是由围观者拍摄的,有些现场还伴有嬉笑、调侃甚至恶俗的解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百部视频中,校园暴力的当事人主要是女性,遭遇暴力伤害的受害者中,男学生占14%,女学生占85%。而在施暴者当中,女性施暴者占82%左右,男性施暴者占18%。在青海、贵州和内蒙古等地,相继出现过受害者因遭遇校园暴力致死事件。陶某某,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的一名初中学生,在儿童节这一天,他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15岁的生命。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湖南省纪委23日通报,第十届湖南省委委员、衡阳市委原书记、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亿龙已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据通报,经湖南省委批准,湖南省纪委对李亿龙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