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局部风险隐患的生成,本质上源于过去发生风险事件有中央财政兜底的思维惯性,源于地方政府作为责任主体难以确定,源于央地财政体系还未完全理顺,这也正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主要难点和关键所在。财政制度的优化,是化解地方债风险离不开的前提。
——人民日报:《地方债风险管控要有“问题导向”》
近年来的一系列信访改革,都致力于将信访还原到制度设计的初衷上来。然而杨天直之死表明,越级上访虽被限制,但如何把上访诉求化解在地方,强化属地责任,依旧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即便废除了上访排名,地方的截访动力依然不能低估,那些截访公司依旧存在。杨天直之死所发出的治理警示,不容回避。
——中国青年报:《杨天直之死是对非法截访的警示》
一些人故意编造“敏感化”的谣言,硬把它和民族大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等宏大命题捆绑在一起,自己在谣言支撑的小空间里,干着恶意网络营销的勾当。结果,造谣者明目张胆,辟谣者如履薄冰,这是对正常舆论环境的绑架。
——东方早报:《谣言越“敏感”,越得理直气壮辟谣》
这些年来,司法与传媒的关系时时纠结,经过了多少案件的考验,仍旧相互试探着底线,按理说彼此都清楚边界在哪里,只是司法在日渐成熟,而媒体总是拒绝改变,一次次顽固地重复错误,这好似抗争而且越发任性。也许舆论在司法面前保持一点谦抑,是让彼此间关系不再纠结下去的出路。
——法制日报:《贾敬龙案,让舆论谦抑缓解纠结之痛》 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