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不愿听到所谓“中国式过马路”此类总结式称谓。也许你是一个遵章守则的模范市民,如果看到行人闯红灯,会怎样?是遵从“羊群效应”,还是坚持自我约束被人称“傻”,我想这就是所谓从众效应的“现世哲学”,只是这种“哲学”笔者不敢恭维。
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各地、各城市在文明交通上都花了大力气,尤其是“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人流量大,道路使用率高,人口密集,车多人多等等因素造成道路拥堵现象常常见于报端。窃以为,有些时候堵的原因在于“技术”原因,但更多时候是因为“任我行”观念过于“刻骨铭心”。
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词语“中国式过马路”,好似是在戏谑,但是着实戳痛了民族文明进步的痛处。想我中华文明五千年,自诩礼仪之邦,如今过个斑马线都不能稍等片刻,还集体冲线逃避处罚,何也?笔者以为,德之教育败给了处世哲学,文明传承输给了赢在当下。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当你身处闹市,熙来攘往的人群好似都在匆匆行走,给人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有些城市中,开车的,等个红灯要骂娘,骑电动车的眼睛里根本就没有红绿灯,见缝插针,不管不顾,而行人呢,不愧为“中国式过马路”,大家喊着号子一起违规冲线,“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宁赢一秒绝不掉队”的“争强斗狠”心态,在这个成功哲学泛滥的时代里几欲成为常态。
众所周知,城市治理是个系统工程,没有教科书式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成功模板可供借鉴,许多城市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是现实,但是往往是城市在推动文明交通工作的时候,浅尝辄止,遇到点挫折、受到点舆论质疑,就变得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宁可丢了民心绝不丢帽子”的为官理念,在很多官员心中成为个人的处世哲学。
然而,时代要进步,国家要发展,许多遗留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迟早要凸显、要出来,缓一步,就步步跟不上,何况“衣食住行”这四项民之本里,“行”字还处在压轴角色,城里的交通搞不好,那么城市文明就谈不上,更不用说什么生活质量幸福感了。
因此,笔者以为除了探索更好的体制机制上的改革措施以外,强化技术管控和舆论引导之外,更治本的方法还是要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交通意识。把“任我行”的思想“绞杀”在摇篮里,广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一定要加强交通安全、文明交通的教育工作,如果在孩子们身上还不能解决这个“难题”,那么我们的文明进程必定要受阻。
其实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公交优先;比如深圳市出台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比如杭州、成都等地的交通管控和引导机制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只要有敢于啃下硬骨头的决心和斗志,“中国式过马路”终究是可以丢掉的。而我们的文明脚步也会因此再上一个台阶。 (知寒)
新闻推荐
池州市全域旅游全要素项目招商发布会在京举行启动总规模达2000亿元的全域旅游招商
本报讯(记者钟斌)月日,借助·首届旅游开发平台合作大会东风,池州市在北京举行了全域旅游全要素项目招商发布会,拉开池州“旅游项目建设年”的序幕。发布会启动了总规模达亿元的全域旅游招商活动,推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