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集合了马特·达蒙、刘德华、张涵予、鹿晗、彭于晏、王俊凯等中外一线明星的张艺谋新作《长城》即将上映。在这部号称“中外最大规模合作的电影”中,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恢弘大气的“饕餮攻城”的场面。影片中的最大“反派”饕餮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种神秘怪兽,这是中国传说中的怪兽首次出现在合拍大片并占据主要地位。
饕餮究竟为何物?真实的饕餮与影片中的饕餮又有何不同?中国古代青铜器为何以饕餮纹为饰?走进电影院之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真实的饕餮、文学中的饕餮。
剧情介绍
《长城》讲述了在古代,一支中国精英部队为保卫人类,在举世闻名的长城上与怪兽饕餮进行生死决战的故事。欧洲雇佣军威廉与同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盗取火药配方,意外发现了长城是为抵御年降临人间一次的饕餮所建。
长城内部机关重重,由无影禁军世代镇守。在这里,威廉见识了饕餮的凶残,也见证了无影禁军的精锐和勇敢,并被这群战士之间的信任和牺牲所感动,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共同守护人类的战斗当中。
真实的饕餮:
“四大凶兽”之一贪婪的象征
很多人都知道“四大神兽”是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却少有人能完整说出“四大凶兽”的名字,它们就是混沌、穷奇、梼杌与饕餮。
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兽。
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大头大嘴。性格贪婪,比喻好吃之徒,常见于青铜像。在中国传说中,饕餮是龙的儿子,体态类似龙但形容丑陋。
不过,《左传》中记载饕餮为缙云氏之子,而不是某些人所说的龙子。
饕餮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吃,最后还把自己都给吃了(也有传是吃太多撑死的)。所以,后人也将饕餮作为贪婪的象征,电影《长城》中,饕餮的出现就是上天为了惩罚贪得无厌的纣王而降下的祸患,人兽每年就有一战,一直持续了两千年,直到北宋。
《长城》中的饕餮:人类存亡的最大威胁
影片中的饕餮,每年一次降临人间,它们并非无意识的野兽,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掠食人类”。
此次张艺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长城相结合,创造了一个中国风格浓郁的故事。在预告片中就有颇多类似的亮点,神秘的长城关城、《山海经》里的上古神兽、精锐的无影禁军、瑰丽的皇宫、如画的五彩山、神奇的中国火药和中国功夫,还有炫酷的中国冷兵器作战方式等。
从预告片惊鸿一瞥的镜头中能够看到,围攻长城的“饕餮”是一种不怕火的中等体型怪兽,数量庞大来势凶猛,还伸出利爪劫走士兵。电影中的饕餮行动敏捷,颇有虎豹之速。预告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饕餮的大致外貌,主颜色青
铜色,头上更有青铜鼎纹的纹路,就好像是青铜鼎上的饕餮化为真身降临人间。此外,张艺谋也取了“目在腋下”这个特点,将饕餮的眼睛放置在前臂两侧。
主演张涵予也在采访中表示:我希望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可以通过这部电影领略和重温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商代青铜器上就有饕餮纹饰,后来中国历史上很多器物上的纹饰都是用饕餮纹。
但是你空泛地讲饕餮纹,他可能并没有兴趣,但是你跟他说你看过《长城》吗?那个进攻人类的怪兽就是饕餮,年轻的观众们就会知道我们自己的文化。
文学中的饕餮:
苏东坡曹禺都曾写过
饕餮是传说中极为贪食的恶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头无身。《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说道:“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还有传说称黄帝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
“饕餮”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常用来形容贪食的人。苏东坡就曾写过一篇《老饕赋》说:“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为饕餮增添了可爱。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讲究吃,他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现在,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称做“饕餮族”。
饕餮也常被用来比喻贪婪。
唐杜甫《麂》诗:“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居上无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无忠诚之节,而有奸欺之罪。”
中国古代青铜器
为何以饕餮纹为饰?
饕餮并非一开始就是贪婪的象征,也曾经做为威慑九州的神兽而被铭刻在大量青铜器皿之上。
《吕氏春秋·先识览》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彼时的饕餮纹是一种显示奴隶主威严、荣贵的象征,表达了人对于神的敬畏。
一般称为“饕餮纹”的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远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饕餮是商周鼎的主要纹饰。国之重器,一言九鼎。周鼎上的纹饰从商鼎的纯饕餮纹上进一步演化,主要由饕餮纹和云纹所组成,以饕餮为中心,云纹环绕其周围。饕餮在天上,从云层里探出头,俯看人间,这大抵就是“龙”的前身了。
电影《长城》选择以青铜色做为饕餮的颜色,头上更有青铜鼎纹的纹路,就好像是青铜鼎上的饕餮化为真身降临人间,也是对历史的致敬。
本栏稿件据人民网
新闻推荐
■袁文良公历1月1日,是元旦佳节,即新一年的开始。新年意味着辞旧迎新,但由于宗教信仰历法之不同,新年日期也有所不同。不过,世界各地自古以来都形成有自己独特的迎新年风俗,与中国的年俗异中有同,相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