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玥
我希望“两会”的代表、委员能关注开发区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年,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启不久,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充分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随后,国家级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在沿海布局,并迅速延伸至中西部地区,进而覆盖全国。
然而,站在“而立之年”的节点回望,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多年,也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部分中西部地区,粗放式、跟风式、逐利式的发展倾向,让众多工业园区面临结构雷同、特色不明、重复建设,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以及恶性竞争,随着进入债务还款高峰期,风险凸显。
目前,国家级开发区已经形成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如苏州工业园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天津开发区的通讯产业集群、宁波开发区的石化产业集群,这些集群的发展,有效促进了所在开发区经济及商业环境的提升。但产业集聚效果初步显现的同时,产业同质化现象也变得突出。
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开发区主导产业中结构趋同性较强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机械装备、新能源产业、新材料行业、信息技术行业,同质化产品带来低质竞争的巨大风险。例如,纺织业仍是长三角部门开发区的支柱产业,如此密集的产业布局虽然也形成规模效应,但近年来更多的体现则是竞相压价,直至被斥为“倾销”,日子越来越难过。近年的“电器大战”也是以“几败俱伤”为结局的。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调结构的攻坚阶段,开发区应以此为契机,找准创新突破口,挖掘内生动力,探寻新常态下的转型路径。
开发区的发展,不是缺什么就添加什么,不是劳力、资本、政策、基础设施的简单叠加,而是必须考虑社会效益,考虑产业与城市的融合。突破同质化关键在产业选择,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有独门绝技,不能什么都搞,什么都上,必须从实践出发。
开发区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与理念,而不仅仅是硬件建设,更要考虑软件建设,让园区成为安居乐业之地。要使得产业园持续发展,在产业定位选择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掌握最新产业前沿,提高规划科学性、前瞻性。要加快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服务和集聚的重要窗口,切准未来的市场发展方向,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同质化竞争主要责任也不仅仅在开发区,现有的考核体系,使很多园区为追求快速发展而盲目 “求医问药”,逮到什么项目发展什么,传统产业、中央倡导的产业各园区一窝蜂地上。针对此类情况,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提出了实施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等内容,但要真正加快实现开发区的转型升级,还需要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开发区的顶层设计,对考核指标设置应实现动态调整,以推动特色园区建设。
(作者系合肥市高新区柏堰科技园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合肥市伊斯兰教协会常委)
新闻推荐
东黄山知青特色小镇(以下简称小镇)位于黄山区谭家桥镇茶林场,由上海光明集团心族实业总公司投资开发,规划用地亩,发展目标为建设“精品农业+海派旅居”为主题的农旅综合体,打造黄山脚下的“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