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倩倩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要求广大中小学校充分利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作为,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
课后“四点半难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困扰着众多家长。课后服务转向校内,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那么,课后服务如何转向校内?学校面临哪些压力?需要做好哪些工作?注意哪些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需求——
“四点半难题”让很多家长头疼
3月14日下午4:30左右,德州市实验小学门口和对面的中心广场上,挤满了来接学生的家长。“每天都得先接了孩子再回单位上班。 ”在一家手机专卖店工作的李姗,为了有时间接送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已经换了一次工作。“虽然现在每月少挣1000多元钱,但下午能请一会儿假接孩子,挺知足的。 ”李姗告诉记者。
孩子放学后去哪儿,让很多双职工家长头疼,既担心孩子的安全,又怕他们总是打游戏、玩电脑。“孩子正是调皮的时候,把他自己放在家里两个小时,实在不放心。 ”李姗说,只能把孩子接回店里,让他在柜台上写作业。
“四点半难题”让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嗅到了商机,助推了各种“小饭桌”、托管班的产生。每天下午放学后,8岁的佳佳都会去“小饭桌”做作业,直到妈妈下班去接她。“很多孩子都是‘小饭桌\’接,每个月800元,管午饭。 ”佳佳的妈妈陈女士觉得这个价格并不便宜,“小饭桌”管理也算不上规范,但是除此之外实在没有办法照顾孩子。“要是学校能够提供课后服务,可真是个好事。 ”陈女士说,很多家长都希望学校能延长孩子在校时间,放学后允许孩子在校写作业或看书。“孩子在学校学习氛围好一些,有老师盯着我们也放心。 ”陈女士说。
难题——
经费、人员、安全,学校面临多重考验
然而,对于学校来说,提供课后服务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人员如何调剂,经费从哪里来,学生安全怎样保证,都是面临的考验。
管理人员欠缺是学校提供课后服务面临的困难之一。“提供课后服务需要教职工的配合,可是学校没有理由要求老师们放学后无偿增加工作时间,这也不符合《劳动法》。”德州市城区某小学校长表示,教师备课和研修也需要时间,再提供课后服务难免力不从心。
如果给予提供课后服务的教师补贴或聘请专门的工作人员,则需要经费保障,这部分钱从哪里来?“义务教育阶段,涉及到收费问题很敏感,我们也不敢擅作主张。 ”这位校长说。
德州市一所学校曾向学生提供课后服务,每月收取50元托管费作为值班教师的补助,由于收费比社会培训机构便宜很多,质量有保证,受到家长们的认可。可后来该校暂停了这一做法。“上级严禁有偿补课,提供课后服务和有偿补课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我们也是为了避免违反规定。 ”一名教师表示。
还有一些校长担心,即使有教师愿意留在学校照看学生,但因为人手不足、精力有限,无法关照到每一个孩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校方也要承担责任。“有调皮的孩子磕着碰着,由谁负责? ”采访中,有校长告诉记者,正是出于安全考虑,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放学后及时离校,以免发生各种“小状况”。
探索——
政府购买服务、社团活动、“弹性放学”解难题
《意见》要求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进行体育锻炼等,坚决防止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并严格落实监管、交接班等制度,确保学生安全。“学校提供课后服务,确实有优势,但面临的问题也现实存在。 ”某校长表示,《意见》对症下药,为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指明了方向。“我们期待上级主管部门能在收费标准、人员保障等方面出台实施细则,让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加有依据、有底气。 ”他说,有了政策的支持,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开展社团活动、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北京、石家庄、南京等地的一些探索,也为德州市落实这一政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14年起,北京市决定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提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体育、文艺、科普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去年8月,石家庄市主城区210所公办小学全部实施免费托管,逐步构建“教师+志愿者”托管服务模式;从本学期开始,南京市小学“弹性离校”工作全面推开,为学生免费提供延时照顾服务。
新闻推荐
陈佳写真本报讯(记者李宗文)近日,广西知名演员、音乐制作人陈佳担任网络剧《女神厨房》音乐编配工作。同时,他还在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该剧即将与观众见面。陈佳此次在剧中出演了与本职工作相同的...